论文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

时间:2021-08-31

  高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

  摘 要 学习困难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做好高校学困生转化工作,对高等教育和学生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加强学困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学困生的动态管理和帮学机制;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来进行贫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 高校 学困生 转化策略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上有较大差距。每年因学业问题而导致留级甚至退学的学困生人数不断攀升。高校学困生问题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而且也严重危及了高校的声誉,并对高校的日常运行照成了重大影响,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 高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1 专业思想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报专业缺乏了解,或是分数不足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等原因,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进入大学后没能及时对自己心态进行调适,对专业学习处于消极甚至是抵制的状态,并寄希望于调整专业。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随着专业调整一般能得到改善或是解决,但一旦调整专业无望,即使是能够调整学习心态,也会由于前期的学业问题而导致学习进度落后,学习困难,并进一步的影响专业学习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一直存在学业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在高中阶段知识储备不足,偏科严重,对于基本的知识点未能掌握,影响了大学阶段后续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进入大学后,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变大,知识点更灵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群体学习效率低下,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长此以往会导致对后续学习的障碍,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1.3 自控能力不足,网络成瘾

  高中阶段高压紧张的学习环境和大学阶段自由灵活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大学后,缺少人管束,部分大学生开始不知如何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在他人的不良影响下,“吃喝玩乐”成为了大学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并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网络成瘾现象,在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并进一步影响到了正常学习生活,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流。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学业问题往往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严重,并最终导致退学。

  1.4 社会风气影响,价值观扭曲

  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就业压力增长,受社会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更为功利化。只关注和就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对于提升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把考试及格,拿到毕业证书作为大学学习的目标。同时由于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凭借家庭背景等人为因素,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到较好工作。所以部分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会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而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则认为社会不公平,仅凭自身努力难以获得成功,故而自暴自弃。

  1.5 事务性工作缠身,分不清主次

  相对于单纯以学习为主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更为丰富。社团活动,学生会和勤工俭学等事务性的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增加了交流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占用了部分学习和休息时间。有些学生身兼数职,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中去,大大挤压了学习时间。或是忙于经商赚钱、勤工俭学,把学习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所以尽管有时他们学习能力和态度都没有问题,但因为投入学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会造成成绩下降,产生一定的学业问题。

  1.6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同样是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放任溺爱,或是过度干涉,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由散漫,偏激等性格特征,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和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得学校的教育事倍功半。而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或是家庭的不和睦会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并产生一定心理上自卑或是敏感等心理问题。

  2 对高校学困生进行转化的策略

  2.1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奖惩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奖惩机制停留在奖先惩后的层次上,对于学困生更多的仅仅只是批评和惩罚,缺失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批评和惩罚措施;同时转变思维方式,通过设立“学习进步奖”,“文体优秀奖”等奖项,给后进生一个展示自己潜力和特长的机会。通过强化学困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并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2.2 加强学困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学校要以两课为重要载体,以教师的个别辅导为必要的补充,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改变一些学困生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通过心理量表以及交流等形式,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辅导等形式,减轻或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并引导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候能够主动的寻求帮助。

  2.3 健全家校联系制度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性格习惯差距较大,考虑到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需要家校合作。高校要加强与学困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将学生在学习成绩,在校情况以及学校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时通报给家长,使得家长能够配合学校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学校也建议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反映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共同制定学困生的培养和转化方案。只有做好家校合力,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建立学困生的动态管理和帮学机制

  要把对每个学困生的追踪调查工作纳入到学院的日常管理中去。每当有学生出现超过5个学分的课程没有通过考试,就可以把该学生纳入学困生动态管理系统中去,对该学生的不合格科目,不合格原因,学校基础进行记录,并通过任课老师,班干部,宿舍同学了解该学生的旷课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等信息。给每个学困生配备导师,导师有针对性开展单独辅导工作,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并重新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5 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

  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学风的改善和同学的影响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抓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两个队伍。通过这些学生骨干,在班级和学校中建立起优良的学风,并安排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学,使得学困生被积极向上的氛围所影响,并能在转化过程能够得到更多同学的支持帮助。

  2.6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任课老师要改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学上注重交流和探讨。通过研究性、讨论式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更多的安排相关的实践和实习课程,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使得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和计划。更要注重“授人以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加强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特别是提高学困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2] 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41-44.

【论文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相关文章:

1.学困生的转化论文

2.班级管理的学困生转化策略论文

3.关于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及对策论文

4.学困生转化课件

5.以科学评价促学困生转化方式论文

6.学困生转化计划

7.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心得

8.英语学困生转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