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字的语文论文

时间:2021-08-31

  学识字_语文论文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酝酿一场大的改革。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能够开开心心地学语言,轻轻松松地识汉字。

  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推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课题,并于2000年9月起在本市六个区,10多所小学开展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2000年底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十五重点研究课题。

  该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

  该课题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大致如下。

一、说故事读故事识汉字--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解决识汉字问题

  我国自古就把识字当作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入学以后2-3年内,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曾经多次写进语文教学大纲。因为不识字就不能阅读,不能写作。识字似乎成了语文学习起步的必要条件。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

  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

  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找到了一种既能使儿童语言充分得到发展,又能比较轻松而又高效地认识汉字的教学方法--阅读识字的方法。即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继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儿童尝试阅读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

  这样的语文课以孩子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识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方法。其主要步骤是:

  1.听故事活动。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理解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

  2.讲故事活动。练习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训练说话的过程,也是吸收、内化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

  3.读故事的活动。让学生跟着老师(初可以跟录音)指读课文。一边指读一边认读汉字,反复读3-5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

  4.认字活动。教师适当地提出故事中部分出现频率高的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会认读。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初步证明这种全新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听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猛增到50%以上。由于实验设计将听故事和说故事的语言活动作为识字的基础条件,因此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口头语言训练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一多半的时间在进行听话和说话的训练。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学生学了4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比较流利地讲出来。语言材料的积累总量8000字以上,相当于原来教材语言总量的10倍。有效地丰富了入学儿童的语言累积,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经初步测试,实验班的孩子仅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其说话能力就明显超过了二年级的学生,说话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长宁实验小学的一个学生,两岁半才开口说话,在幼儿园里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句子。进入小学以后,由于每天上课都练习讲故事,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这个孩子从不会讲-不敢讲-害怕讲,逐步转变为学着讲-不怕讲-喜欢讲。这一转变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缺陷,开始逐步消除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的心理上的障碍。

二、开发无意记忆的潜力--轻轻松松识字

  用于识字的时间减少了,会不会影响识字的速度和效率呢?这是实验伊始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也是最担心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取得较高的识字速度,是检验这项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识字量上不去,无论口头语言发展如何,不仅社会难以接受,也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设计实验方案时,我们把研究识字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实验设计的初衷就是要妥善解决发展语言和认识汉字之间的矛盾,使之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要在发展语言和提高识字效率两个方面取得双赢。而不能以减慢甚至牺牲某一个方面为代价来换取某一个方面的'高速度、高效率。

  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写。传统识字教学主要依赖学生的有意记忆,第一次遇到生字,即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音、形和义,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它的要害是第一次遇到就不允许遗忘。一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忘记也快,而教师恰恰是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准他们遗忘,因此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其实课堂教学中用在记忆巩固汉字的时间大大超过了认识生字的时间。根据艾宾浩斯对人的遗忘规律的研究,短时记忆的遗忘率一般在60-70%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天学10个汉字,第二天忘记6-7个是正常的。要求学生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就能记住所学的生字,其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违背记忆规律,所以学生识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劲。

  要减轻学生识字负担,应该尽可能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来设计识字教学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的许多汉字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很轻松地认识并写出自己的名字。用不着教师吃力地分析讲解,反复复习巩固。因为学生在各种场合经常看见自己的名字,尽管没有很费劲地去记忆,但是通过十数次甚至数十次见面,他就能很轻松地熟识。这就是利用无意注意(或称无意记忆)来认识汉字。大量事实说明,利用无意记忆识字,是一种很有潜力也很有效的识字方法。它并不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所以不仅有效,还十分轻松。

  我们的识字教学改变了一步到位要求四会的做法,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将不许遗忘改为在开始阶段允许遗忘,将四会要求化解到一段时间(一般是3-5周)里逐步达到:即在一段时间内,在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多次的见面逐步认识汉字。允许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有一个从陌生到不陌生,从不认识到会认会读,最后达到会写会用的过程,四会要求分步到位。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里,学生认识每个汉字大致可以分解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阅读,熟悉汉字。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但是每篇课文教学,在听熟听懂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反复多遍指读课文。指读的目的是提高生字认读的刺激强度,每篇课文一般指读3-5遍,以便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这一时期学生阅读主要靠听力记忆,不一定识字;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指读,学生对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有些从陌生到不陌生,有些从不陌生到熟识。

  第二阶段: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结合,强化识字。为了增强记忆效果,3周以后每篇课文都选择8-12个已经反复出现多次的汉字要求学生认读。由于反复多次见面,学生已经度过了遗忘率最高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不陌生甚至是熟识阶段。这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分批选择复现率较高的生字进行强化记忆,很自然地将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十分轻松又比较牢固地认识汉字。在认识这部分汉字的同时,学生在连续不断的阅读中,又在继续熟悉另一部分生字。

  第三阶段:先识后写,达到四会。入学12周(拼音学完)以后,再要求学生分期分批写字。由于学生已经认识这些汉字,写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巩固率极高。

  学生通过一个过程认识的汉字,不但不容易遗忘,而且大大节约了识字的时间。用这种方法教学汉字,教师用在识字的时间大约只占每篇课文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实验班学生识字数量平均达到了430字左右,是非实验班学生的2.5倍,其中四会字180个。四会字默写的正确率达到了98%以上。四会字默写正确率与非实验班学生持平。

  实践证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无意记忆在识字方面的潜能,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是一种减轻学生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效率的好方法。把识字时间压缩到最小程度,就能将大量时间放在学生语言的发展上,从而一箭双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汉语的儿童因为识字而造成语言发展滞后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