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然后从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 初中历史; 设问情境;
历史是初中基础学科之一, 设置这一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目前, 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构建有效课堂, 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问作为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师应当合理应用设问技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历史被定位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的认知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设问具有交流直接、反映及时、应用灵活方便、信息交换频率高、加强师生互动等优势。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手段, 可以引导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所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灵活运用设问。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组织设计设问, 把握好基本知识类问题和知识探究类问题的比例、难度, 控制问题提出的过程,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维, 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一) 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
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展开设问的前提条件,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又可以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宽松的设问教学环境, 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设问教学情境下, 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帮助者,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如讲“世界的文化杰作”一课时, 教师基于学生思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 构建引导式的设问课堂。首先,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向学生提问是什么曲目。其次, 朗诵《战争与和平》选段, 向学生提问作者是谁。最后, 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梵高《向日葵》等名作, 向学生提问印象派画作艺术特色是什么。总之,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以便提出相关联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二) 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
为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运用设问教学手段的时候要立足于教学目标, 基于对历史教材的透彻理解,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3].设计设问过程时, 教师要突破教条化限制。当然, 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底蕴, 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历史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具体的提问, 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达成教学目标。
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早期活动的进步性等。教师讲这一课时就要结合这些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 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授课结束后, 利用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向学生提问, 问题如同盟会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地方。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 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设问不偏离教学内容, 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目的。
(三) 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于学生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 教师要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跳脱出来, 拓展教学内容, 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 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包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沈科进。校本课程背景下设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23 (1) :111-113.
[2]陈飞霏。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7, 16 (9) :180-181.
[3]付成。历史课堂设问技巧[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7, 26 (3) :4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