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工程技术现状及培养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

  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创新性工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和保障,对其工程能力的研究也渐渐成了近年教育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进行:一是从国家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二是从“卓越计划”、CDIO教学模式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三是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教育范式出发对教师应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分析,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可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大层面共九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内因:教师层面

  1.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理解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对工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定位认同度不高,甚至不少教师还未分清应用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有何区别,更妄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直接导致很多教师从未考虑过提升自身工程技术能力,也从未将此项内容列入职业生涯规划,致使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达成。

  2.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薄弱

  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包括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提出了人才强校的战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也引进大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尽管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有所提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因国内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高校引进的很多高学历教师本身在校内学习期间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所谓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有限,且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没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锻炼环节,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先天薄弱。

  3.师资队伍整体工程主观意识不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更为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在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下忙于理论教学和科研项目,无暇顾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尽管现今也有针对工程教育的卓越计划、CDIO项目教学等新兴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是更关注教学和科研。教学业绩考核中鲜少考核工程教学业绩,职称评审中也少有将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列入考核项目。在此导向下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科研能力高于工程技术能力,精力都投向教学和科研,而忽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整体工程主观意识不足。

  4.师资队伍整体工程转换能力不足

  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工程思维能力不足,工程主观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工程创新能力欠缺,致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法有效引入专业技术领域的先进工程理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使得教学理论跟不上当今工程实践的步伐。还有少部分教师尽管有较高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能力,却缺乏工程教学能力,不能将工程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技术、素养等内容在课堂上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工程实践无法转换成教学理论。这两种情况都制约了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难以真正达成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外因:学校层面

  1.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政策缺乏

  多数高校对培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首先在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职称和科研经历,甚少将工程实践经历列入其中;其次,在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相关政策和措施缺乏。现有的培养措施都是根据现阶段为数不多的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而采取的,较为零散,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对其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处于自发摸索状态,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提升机制来促进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各方面的提升,进而提高工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现有政策措施覆盖范围不够全面

  截至2015年10月份,笔者所在南京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人数比例达到了40.5%。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这也使得高校将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青年教师身上,现有政策和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但高校其他类型教师同样承担着高等教育的重任,高校要从全局出发建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全方位覆盖全体教师。

  3.工程实践过程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已有不少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规定期限内需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或是参加各类工程技术技能认证等。然而一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工程主观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二级教学单位顾虑教师工程实践锻炼会影响正常教学安排,更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均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过程监督和管理政策,使得工程实践锻炼基本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只是按照学校规定到企业走一趟,在限期内写好实践报告书上交备案即可,至于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些什么、学到什么、成果如何、达到标准与否并无相应考核评价政策。

  4.培养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尽管工程应用型高校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但因为急剧扩招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短期内都难以为教师提升工程技术能力提供有效支撑。一是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限制了教师对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是由于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不完善。在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由于锻炼时间一般不长,真正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少之又少。整体来说反而更多为企业带来麻烦和不便,因此企业对接受和培养教师工程实践没有积极性,没有稳定的工程实践平台也阻碍了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

  5.工程技术能力考核激励不足

  目前高校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考核主要看教师是否有参与工程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专业学科差异、实施形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实践成果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更谈不上建立系统化的培养、考核、评价机制。无法调动教师提高自身工程技术能力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