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探讨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从作者视角解读,体悟文本情感

  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作者的视角,考虑作者为什么写,作者通过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即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必须关注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当时的思想情感等,做到“知人论世”。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他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及前人对其作品的评论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体悟文本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品读的重点内容,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季羡林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此文跳跃性比较大,头绪比较多,对阅历尚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及祖国母亲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很难理解。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读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介绍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留德经历,并通过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寻梦》等互文学习,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白这是因为作者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十一年,因此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二、从编者视角解读,准确定位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须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人教版的教科书都是编者按一定的主题编排教学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编者的编写意图首先体现在单元导语上,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以单元导读的形式,告诉我们单元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单元导语,明确编写意图,准确定位单元目标。如四下第一单元的导语,第一部分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走遍千山万水,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本单元训练的重难点是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么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解读导语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编者的编写意图还体现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上,人教版精读课文的后面都附有思考与练习,这些思考与练习是编者精心编写的,体现着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往往指明课文教学的目标,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又暗示了教学的方法与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准确定位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桂林山水》课后有三道练习与一个阅读链接,根据单元目标及课后练习我们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模仿课文二、三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人教版的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自学提示,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提示解读编者的意图,准确定位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根据《七月的天山》课前自学提示,我们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描写天山景物的手法;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从儿童视角解读,遵循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自己的思维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回归儿童的生活实践,回归儿童的思维取向,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紧紧把握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选择多元的切合儿童的方式,培育体现童年精神的儿童文化,竭力寻找适合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更多地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在资源”,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看看文本中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又是学生不懂的,是需要教师精心点拨的,哪些是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恰恰无法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本解读的深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站在儿童的体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关注儿童的生活阅历,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探究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去揣摩阅读文本,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接触中潜在的种种可能,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质疑点和难点,寻找课堂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并设计出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契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学会看病》,作者毕淑敏以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文章充分展示了成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母亲复杂矛盾的心情,五年级的学生能否领悟得到?这是作者担心的。怎样启发学生从儿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思考的问题。有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医院看病的情景:你看过病吗?你看病时是怎样看的,是一个人去看的吗?课文中的儿子又是怎样看病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想的,是否理解母亲的想法?然后对照课文体会母亲,将文里文外穿插再现。这个教学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以成人的目光透视文本,而用儿童方式去解释、感悟,努力营造学生眼里的想象世界,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找准学生想象力的切入口,从而引导学生透过字面之义“看”到蕴藏在其中的画面和形象,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四、从教师视角解读,设计有效方案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还应该从教师视角去解读文本。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对话者之一,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为了教学,我们应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首先我们要潜心会文,深入领会文本思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们要思考作为教者,应该用文本这个例子教学生什么。即通过准确解读文本考虑文本原有的价值、教学需达成的目标,提炼有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或者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的内容就不教;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要精心去教,对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却恰恰无法达到的内容要想方设法去教。所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发现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以及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以学段目标为导引,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最后我们还要思考怎样教,即对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的预设和策划。在解读的同时教师要思考怎样深入文本,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用什么方法手段,用怎样的流程、预设怎样的问题等。也就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赏析语言、运用语言,用教材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准确解读文本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才能紧贴语文教学的脉搏,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才能赋予文本的生命活力,才能收获美丽的教育风景。

【多维视角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论文

2.传播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探讨论文

3.教学管理视角下大学教学质量探讨论文

4.化石吟文本解读

5.《采薇》的文本解读

6.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视角论文

7.《题西林壁》文本解读

8.企业多维动态成本控制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