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网络动员是什么吗?对于网络动员的论文应该怎么写?
摘要: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网络动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定政治利益诉求而兴起,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本文梳理了网络动员的历史发展,并结合Freerice.com的案例,探究网络动员在公益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动员;公益动员;新形式
1网络动员源起与定义
网络动员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出现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支持。网络动员的发展,与特定政治利益集团的诉求、社会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动员常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手段,用于政治活动的人员招募、组织扩大中,多运用于政治目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现有学术研究中,关于网络动员的定义,存在着诸多学科视角的考虑,但诸多文论把把“网络动员”限定于社会运动领域[1],或仅定义为面向集体开展的特定政治群体活动[2]。笔者认为,此种定义方法有所偏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社会化媒体出现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日新月异的新科学技术支持下,网络动员也“衍生”出了新的形式,网络动员的诉求更加多样化。在传播活动、网络互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便捷的网络技术使得网民“微”力量更广泛的动员起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动员有了更加宽泛的适用主体和应用领域,将网络动员的定义为: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动员类型。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数量的激增,动员主体迅速扩大,网络动员面向的是网络“准群体”,即“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关心点,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形成集团,但目前还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体”[3]。
在下文中,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梳理网络动员的历史发展情况,并按照“动员目的与行动主体”的不同,将网络动员分为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一点拙见,结合案例,探讨分析在全球公民社会不断发展,新传播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网络动员的新形式——运用于公益领域的网络动员。
2 传统网络动员的四种形式
网络动员出现在互联网民用化蓬勃发展的19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民主治理开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笔者认为,按照“发起者与动员参与主体”不同,结合网络动员发展的历史及案例,可以将“传统”网络动员分为以下几种四种类型。
(1)技术参与型。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维威克认为“有据可查的电子动员的当代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两个著名运动:对‘莲花市场:家庭’软件的抗议运动和对加密芯片的抗议运动”[4],这两场运动可谓“技术参与型”典型代表。
反对“莲花:家庭”软件的抗议活动发起主体是美国电脑科学家自由协会——社会责任电脑专家协会,理由是该软件的安装将会对隐私造成威胁。与此类似,对加密芯片的抗议活动,也是基于对该软件不合理的加密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隐私威胁。这两场运动的“主战地”,首次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通过电子邮件,世界性新闻组网络进行“电子签名请愿”的形式,形成了快速动员的效果。研究发现,这两次活动动员的参与主体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修养,动员参与的“门槛”较高,范围较小,活动仅在互联网网络就得以完成,参与者多属于“技术参与型”。
同属于此种类型,“互联网黑客行动”直接采取“线上发动,线上行动”的形式,以参与者高超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特定政治目标为方向,也属于“技术参与型”网络动员。
(2)社会运动动员型。典型代表是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的网络动员,西班牙学者Manuel Castells 称该运动为“第一个信息化的游击队运动”,所进行的是“一场预先展示了21世纪应有景象的跨国社会网络战争”[5]。
该运动中,墨西哥原住民为了对抗墨西哥政府不合理的种族欺压政策,和墨西哥政府的斗争已经有五个世纪的历史之久。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成员多数是当地的印第安农民,运动爆发前,为了Lancandon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展开了20余年的斗争,这次反叛政府的行为带有正义性。1994年1月该运动爆发后,运动领导者采取了积极的传播政策,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动了广泛的网络动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国际同情者在网站建设、信息传播和翻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支持,形成了国际互联网“战略联盟”,网络动员“病毒式爆发”,最终避免了大规模镇压行为,运动取得了成功。
世界妇女运动,国际绿色运动、反对全球化运动等在某国国内或国际进行的跨国社会运动,同属于此种类型。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发动国际“网络社会”力量,在技术支持下促使社会动员目的、进程、参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广泛的发动网络动员,进行线上、线下等一系列活动,是这一网络动员类型的.特点。
(3)利益团体诉求型。美国环保协会(EDF)为了“组织再造”而发起的网络动员,是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该组织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之初就着重于关注美国本土化的环境问题,该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了拥有几十万名付费会员和近200位员工的庞大组织,“享受”政府高额的财政预算金,活动面向其会员展开。1999年,该协会逐渐走向“草根”,发起多元化的动员途径,重视网络动员的力量,推出新网站,认定免费会员资格,号召网民广泛参与高关注度的环保议题,这一新举措迅速获得了广泛网络“临时性”支持,对环保问题感兴趣怀有热情的网络“准群体”力量得以有效动员。大量网民成为参与主体,为支持所关注的环境议题,参与线上活动, 组织线下抗议活动,并开始与其他组织建立环保联盟进行合作。
以美国为例,传统政治利益团体发起“政治大选”的网络动员,是“利益团体诉求型”网络动员的典型代表。此外,经济利益团体也属于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型的网络动员,是着眼于本利益团体的利益,而非“他团体”。
(4)小群体或个人诉求型。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学界所关注的网络动员,多是服务于社会运动、政治选举以及跨国结社运动,而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司法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使得“群体或个人诉求型”的网络动员,在我国十分常见。笔者认为,针对于某个小群体或者是个人的“网络救助动员”,“网络煽动性动员”,“网络人肉”、“网络泄愤”事件等,在国际国内社会都有发生,值得关注。
此种类型的网络动员,笔者认为,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见于1994年贝志诚通过网络求助,救助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民群体的迅速扩大,通过“BBS发起+传统媒体参与报道”、“BBS曝光 + 网民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配合而进行的“网络反腐”,“网络人肉”,“网络救援”事件,不断涌现。 此种类型动员的发起者往往是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写手,普通网民等,目的“个人化”,但也有可能演变成带有网络泄愤性质的重大事件,如“郭美美事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动员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动员准入的门槛不断变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网络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网络动员的新形式,下文结合案例,阐释一种网络动员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