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指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战略思想, 结合高校体育的特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一)教学方法方面
从建国初期到高校课程改革之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高校课程改革实施后,各高校陆续实行了学分制,学生除了必须的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选择运动项目,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发展模式研究方面
从客观角度看中国高校体育教育, 笔者将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教育者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即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2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把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目标必须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在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方面有着健康的独到见解,并能够自己的热情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积极向上,高校只有开设这样的体育课程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
3.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指导思想。在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今天,这种理念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人害怕体育课程的改革会流于形式,但只要能够做到帮助大学生增进健康、促进个性发展,激发潜在创造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体系的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最终得出可靠的实践结果。21世纪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该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一身的。
(三)在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分为领导评价(包括督导员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辅助手段,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讲授方法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都需要改革。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以往,学校那种单纯靠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授课的好坏,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偏重与终结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可见,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学评价的目的所在。
二、21世纪体育的发展特点
(一)从国际角度看
体育国际化的特点具有扩张的本能 ,随着科学技术与服务体育的进步与完善,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体育国际化的实质是大众体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发达国家, 大众体育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潮流, 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产物。此外,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发展到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的程度。面对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的浪潮 ,我国体育产业加快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提高效率、扩大规模 ,才能把握全球化及加入WTO为我们带来的机遇 ,使中国的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得到加速发展。
(二)从社会角度看
体育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作为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 已经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体育是人们为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而自主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公益性等特点,对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体育运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了角色转换。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 除健身强体外, 还会进行思想的沟通,业务的商谈。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 老年人健身能够激发活力,消除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子女负担,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从提高素质看
高校体育教育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体育课件的制作等.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意识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学校体育重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模式建构
(一)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1.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高校体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高校进行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还要符合体育学科特点。
2.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体育知识与增强身体锻炼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强化体育基础理论的培养、灌输体育文化思想、培养体育欣赏能力,并把体育研究方法作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3.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竞争、综合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作为目的,从而明确21世纪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做法:
①体育课教学计划方面: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②组织学生体育运动技术代表队是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③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激发他们自觉、自主学习的关键,其最终结果是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
4.把将长短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确立短期阶段目标。长短期目标要统一互动、方向一致,并把现代化的课程目标作为新世纪的教学与实践的终极目标。
(二)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标准
1998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课改后,尤其实施学分之后,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1.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设置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把单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变为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保健课程、健身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推进体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此来引导大学生们积极、自觉、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体育课程。因而,课程设置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是否合理的标准。使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综合性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得以体现。
2.学分制管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弹性和自主性。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
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1.从过去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体现“健康第一”的宗旨。健康是机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对完美的综合状态,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为了适应21世纪对体育人才的要求,高校体育教材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
①教材内容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要求教师要选择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材;
②教材范围涉及广泛。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杂家”, 因为21世纪的需要综合性人才。广博的知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③教材项目集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于一身。即在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的情况下,按内容、方法、形式、项目的不同进行功能的重组。
2.从过去全面学习各项运动技术基础知识、技能,转变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选择体育教材的自主权,提高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自由度,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的核心工作。因而,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对其内容进行重组和排列、选择理论性、实用性都很强的教材作为学生的授课教材。
(四)课改引发考试制度的变革
和进步幅度记录,并纳入体育考核评价中,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严格考勤采取的措施,这是正面教育的激励机制。对于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较低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锻炼刻苦认真,保证出勤率,也可以通过健康课的考试形式,令其完成体育学科的成绩。这对于稳定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净化课堂空气,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灌输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桂琴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第10期
[2]刘建坤 试论层次性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4期
[3]李小庆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第6期
[4]郝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方立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海体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吴志超等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年版.
[7] 杨学达 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 《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性模式构建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