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代言人”的形象,不再做传授知识的工具,不再一味地“拷贝”知识,转述教材,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是鲜活的生命。
一、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定位
教师应该由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在课堂上要平等交流。师生间的不断交流互动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种新的师生定位与互动,使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教与学浑然一体。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不能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是火源,如火柴,主要职能不是燃烧自己,而应该是点燃学生的燎原之火、智慧之火。学生也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一个优秀教师贵在“点燃”。
二、教师应该开发挖掘教材
过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备课是将重心放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强化考点等方面,其主要职能是实现与强化教材、教参、考纲的权威功能和诠释作用,依纲靠本进行教学,教师缺乏自己的教学创意,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忽视了对学生学的激发,用这种思维备课,课堂教学自然难有大的突破。新课标首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的学习资源。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把教育触须伸向广阔的世界,把学生带向自然、社会,把生活作为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哪怕是同一教材,不同地域、不同教师风格,其教学设计也应是百花齐放,体现教师的再创性。只有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教师特色、学生特点、现实环境特征的课堂设计,才能生成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的作用也能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能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三、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案可谓精致入微,课堂上的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安排,教师“按图施工”,不逾越即是一堂好课,没有顾及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意外”情况,一旦碰到“意外”则措手不及,手足无措,老道的教师也想尽办法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中“下的套”。但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提倡“预案”式,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信息及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另外,“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了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相随。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忽视,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预案”式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可以没有真正的答案,学生带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如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研读教材重要段落并自由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方式。针对中国地理“气候复杂多样”,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气候垂直变化?为什么热带、亚热带都称“带”,而青藏地区为“青藏高寒区”?哪些高大的山脉成为气候的屏障了?有质量的问题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出有质量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良好学习方法的体验。在教师组织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充满智慧的探究过程,需要前后知识联系,对地图的解读,对问题的争辩。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从心理层面上也更有探索的价值与愿望。
四、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备课以教师教为主线准备教案,主要任务是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现场反应与需求考虑甚少,这样备课必然导致教师以讲为主。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以学为主题,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如地理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运用多媒体来“化简为繁”,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课堂成为高科技掩护下的“填鸭”教学。这种只注重教师“讲清楚”,而无视学生“知识构建”的做法是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的。总之,现在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没有具体的、外在行动指南,它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彰显教师个性,也促使教师去研究教学内容,去探索教育艺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认真对待课改中的策略转变。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新课改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谈地理教学策略的转变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