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性思考论文

时间:2021-08-31

  德育是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摘要:在德育工作中,高中学校既要遵循德育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使德育工作能切实、有效、适宜地进行。本文试从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德育作用等方面,就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德育;校园文化;策略性思考

  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成为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此话不无道理。普通高中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要形成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品质。在思考高中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时,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摆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普通高中学校学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首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式德育与活动式德育结合起来,在认真务实地开展德育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行为性的活动,将德育贯彻到学生的切实行为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自主自觉地学好文化和技能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态,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付诸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认识质变的完成,需要以无数次道德的量的积累为基础。

  因此,高中德育者应首先树立起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在德育过程中不断修整和调节自己,但要自始至终摆正德育的位置,争取在这一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取得优质的德育成果。

  二、重视主体需求,寓德育于精神引导

  高中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当代的高中学生。忽视这一根本主体,就会使高中德育工作陷入简单的教条主义之中。高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有着鲜明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这些个体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对精神有着独特的追求。这就对教师这一引导者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首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即是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并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更注重于一种深度的内在修养和强度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品德,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

  其次,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关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辅导成为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细节性要求,这对于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等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铸就自尊、自信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承受压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只有明确了学生在德育中的这一主体性地位,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让他们及时调节主体自我与非我的影响因素,才能逐步实现学生道德的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校园文化,寓德育于潜移默化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好人。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三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培养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亦极其重要,它可以转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本来意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着力于学生细节的习惯养成,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注重校容、校貌的美化,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于德育建设切实而有利的一种环境创设。

  因此,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一种具有健康舆论导向和凝聚力的校园精神,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势在必行的选择。

  四、重视家庭作用,寓德育于家校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准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家庭环境在德育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在家庭中,积极实行养成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并身体力行。这样,才会使得高中学生的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真正地连贯起来,将德育之路贯彻到底。

  同时,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与家长建立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明确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五、联合社会各界,寓德育于多管齐下

  社会德育环境之于个体道德环境,正如“海洋”之于“鱼儿”,这种大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具有不易觉察的渗透作用,具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化特点。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要全面认识德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使之社会化,而且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化与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人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才能不断得到自我的完善。”

  将德育融入社会中,并在其中得到实践性的检验,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终极目标。因此,社会各界的有效的、辅助性的引导,是中学德育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地一个良好载体。一者,社会可为其提供一个大方面、全范围的德育实施平台,为其创造各种德育资源和德育活动,使中学生参与到社会德育平台中来。二者,社会为德育的成效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大舞台。德育是否深入学生之心,是否落实到学生的社会行动之中,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张伟明.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广西教育,2007(7).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古人伏.关于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思考[D].全国德育学专业委员会,1998.

【高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性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班级德育工作的论文

2.高中德育的论文

3.高中德育教育论文

4.高中教师德育论文

5.关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论文

6.中职德育工作的论文题目集锦

7.论文:学校德育改善的思考

8.德育工作的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