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关于德育模式的比较
学校德育应实施开放型德育,要开展比较研究,横向比,纵向比,才能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1、我国学校的德育模式。我国建国以来学校德育受政治运动干扰,摇摆较大。曾出现过德育途径单一化、片面性的倾向。一时强调政治运动,就以运动替代德育;强调劳动重要,就以劳动压倒一切;强调业务,就以智代德。这些片面的作法,都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实现德育目标任务的。人的品德是多种多样的,品德结构又十分复杂,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单靠一种德育模式、途径是完不成的,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德育,才能产生最佳德育效果。这些年来,不少学校采用的主要德育模式有:各科教学德育模式,主要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高尚的品德;组织活动德育模式,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进行德育;从环境角度讲,还有班级德育模式,强调班级德育的基础和主体;社会德育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社会舆论、社会交往施加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
2、西方学校的德育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2)社会学习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杜拉、米切尔等人。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3)人本主义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等,认为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只有尊重人的发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健全有效能的人。
(4)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为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5)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谢弗,谢弗对教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察学生是如何进行同样的决定,它的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教师提供指导和鼓舞。
(7)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库姆斯、米而顿·穆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该模式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针对学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调发展正规教程的品德教育。
(9)社会行动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纽暑,他提出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意中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课程也要参加社会活动。
(10)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三大要素构成的,只有个体同时具备这三种内在一致的要素,融为一体,他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为此,德育要根据这三个要素设计完整的教育规划,研究防止各种不利影响,使道德知识教学与个体的道德行动相一致。
(11)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须从知、情、意、行道德的完整本质出发,强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把学校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识教学,也重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既注重知识的领会,情感的培养,更应注重具体的行为表现。
上面列举的是西方主要的德育模式。
三、关于德育模式的启示
(1)各种德育模式虽有差别,然而它们都是当代道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学校道德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价值。上述不同的德育范型,实际上都应当看成是不同道德理论家和实践者根据自己对道德的理解而派生的一种道德策略,一种理论分析和实施的系统。当代西方和我国学校道德理论界尚未形成一种主宰全局的范型,而是同时存在各种范型,正是这种道德理论范型的多样化,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广泛复杂和尚待深入探讨。无论作为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有责任了解这些范型,并研究出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新的道德范型。
(2)既然我们承认每一种范型仅仅是对道德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某一形式或方法的研究,我们就不应当强求它们如何完美。一是道德的许多方面还未研究到,目前的模式都是初步的;二是这些模式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道德中的问题和规律,是特定道德实践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全部的道德模式都是有用的,我们了解的道德流派越多,就会越清楚全面地把握当代道德的发展;四是这些模式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一种是最优秀的模式,因为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当代不同制度、不同时期、不同的道德实践。
(3)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道德模式都不是相互对立的。是从不同社会需要出发,对道德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都对当代道德某一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当代学校道德的科学理论应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和吸收全部有用理论的有机综合的产物,对各种道德模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吸收,才能实现科学的创造和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特色的道德模式。现代各种道德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开始向其他理论渗透,吸收别人的成果,研究出有特色的新模式,可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无论作为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有责任了解这些范型,并提出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新的道德范型。
【德育模式的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6.小学德育论文
7.德育论文精选
8.优选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