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是有别于传统预算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配置预算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乔春华,2012)。绩效预算更多地强调将一些市场经济的理念、成本核算的理念融入到公共管理之中,并倾向于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取代传统的片面追求“业绩”和“形象”的业绩考核方式。绩效预算的先进理念为高校预算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先进的理念指导没有良好的执行体系便丧失了应有的作用。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则是执行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效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有助于将绩效预算的先进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提升各预算单位及部门的积极性,并能通过不断的评价与改进,改善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的转型,2014 年 6 月,我国成立了“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要开展了部门支出绩效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课题的研究。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节约教育资源、提升预算执行的效率及效果,构建高效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基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本文结合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两个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的特点,试图构建简单高效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一、基于 BSC 和 KPI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评价目标、评价用途等宏观层面,还是从评价指标等微观层面,高校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评价目标凸显短期化、片面化的特点。随着高校教育竞争愈加激烈,高校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设定适应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其中重要的是引导发展方向的长期目标,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绩效预算评价目标则是评价本年度高校实际支出与预算相比的合理性,更多的则是关注短期内的财务指标,弱化了长期的、全面的评价目标。第二,评价用途较为狭隘,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资源的浪费。目前大多数高校将绩效预算评价的结果用于教职工个人的职工薪酬分配以及职称评级等,完全忽视了绩效预算评价结果在调整岗位职责划分、优化管理流程、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用途,造成了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第三,评价指标体系欠缺一定的统筹性、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核心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劣直接决定整个绩效预算评价体系质量的高低。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指标体系是以财务定量指标为主,以升学率、教职工学历水平等非财务定量指标为辅,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一定的统筹性,未能涵盖除财务指标之外的其他能够反映高校绩效水平的指标(例如科研创新水平、学生家长及社会满意度等),且选取的指标缺乏科学性,即不能满足“二八原理”,以关键的指标体现部门及整体的绩效情况。综合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亟待优化与完善。
(二)基于 BSC、KPI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高校目前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在评价目标、评价用途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引进一种科学的、全面的预算管理理念及工具,以推动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向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BSC 和 KPI作为预算管理的工具与绩效预算管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若能整合二者用于构建高校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将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BSC 在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绩效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多元化且对改善绩效管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基础的财务指标、核心的内部流程指标、关键的顾客满意度指标和代表可持续性的创新与学习指标。而KPI 则以“二八”原理为基础,强调以少数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部分整体的绩效水平。以李志刚、徐莉萍(2013)等学者的研究为例,其以收入与支出比、人员经费所占比率作为财务维度评价指标,以教学和科研质量、学生成绩、行政效率作为内部流程维度评价指标,以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客户维度的评价指标,以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与素质、员工培训与发展作为创新与学习维度的评价指标。BSC 与 KPI 的关系相当于面与点,“面”可以将高校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层面,按照 BSC(平衡计分卡)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财务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客户层面、学习与创新层面;“点”则可以在“面”的基础上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用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来评价各个层面运行质量的高低,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为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提供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基于 BSC和 KPI 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构建
(一)基于 BSC 和 KPI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效果显著的过程,基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在构建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财务及非财务因素,结合 BSC 和 KPI 两种绩效管理方法,坚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综合统筹性原则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价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传统的预算管理采用的是“结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评价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坚持综合统筹性原则就是要缓解这种片面性,从多个维度评价高校的总体运行情况。坚持综合统筹性原则,就要配合高校“人才、成果、效益”的预算管理目标,借鉴 BSC 的评价方法,从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来展开考察与评价,以期对高校预算的“投入”、“过程”、“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与评价。
2.科学优选性原则
在综合统筹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科学优选性原则,即结合 KPI 的管理方法,优选出若干个足以反映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的核心评价指标,坚持科学地建立指标,科学地收集数据,科学地计算指标值,科学地指标权重。能够反映高校整体运行情况及内在规律的指标选择有很多,要想从众多指标中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KPI 可以有效解决优选的问题,依据“二八”原理,KPI 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是从整体中优选出的 20%,这 20%的指标代表着整体运行的核心内在动力,足以反映整体中 80%的运行情况,故运用 KPI 可以有效解决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的优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