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怎么写

时间:2021-08-31

  就业指导是大学中的专业通识课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怎么写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一

  一、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

  就业指导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1908 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 · 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地方就业局,专门从事职业咨询工作。1909 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着《职业选择》,提出了三因素理论来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学者霍兰德(J.L.Holland)创立了“人格-类型论”,把人格类型分为六种 :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每个人格类型都有与其协调的职业环境类型。随后,萨帕又提出了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将职业指导逐步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指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选择转变。

  由此职业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对于不同职业阶段的人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真正始于 90 年代中后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已经从不被关注逐渐上升到了备受瞩目的状态。然而,由于老的就业观念尚未彻底转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模式设置以及课堂内容等仍然处于模糊状态,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且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这就让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目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导向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技巧,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教育,毕业生在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就会更加茫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调查分析

  笔者以所在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效样本 160 份,涉及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能源经济、化学工程等学科。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当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展开,对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效果以及课程开设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学生认为当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找工作。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以及授课形式存在改进的空间,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定位模糊,内容缺乏实践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定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开展良好的就业技巧、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求职准备,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精神。这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基本定义。

  然而,这种定义比较模糊,对课程效果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可量化的衡量指标,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很难把握如何才是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准备。在本次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学校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要求,这使得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案各不相同或难以评价好坏,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理解进行课程安排,有可能造成课程内容空洞,缺乏主导思想的问题。对于“你对当前就业指导课开设效果感觉如何”这个问题,有48.7% 的学生认为课程效果一般,偏理论性,缺乏实践性 ;还有 6% 的学生认为课程没有什么效果,缺乏实质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发现单纯的理论教育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影响其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去体会。而目前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大课教学,课堂人数较多,很难做到实践互动,所以课程形式以老师讲为主,配以经验分享或其他互动环节,从整体上看这种灌输性的讲授,很难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起到影响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社会资源

  目前,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任课老师基本是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这一群体一般年龄偏低,社会阅历较浅,在讲授就业指导课时基本从自身的就业经历和对用人单位的理解去讲,而辅导员自身在就业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经验积累,且外部社会资源相对单一,很难请到企业招聘人员到课堂上传授实战经验。而调查中有一项是关于“你对就业指导课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超过 2/3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能较为感兴趣。相比之下,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意识训练就稍显冷门。

  这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堂中涉及求职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形势等实用型内容更感兴趣,对理论性的知识如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意识训练等不是很感兴趣。

  而实用型的内容要想讲出效果,必须有实战经验,而不是照抄照搬。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就业指导课课堂效果影响比较大?”时(见图 1),84% 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资源会对课堂效果影响较大。在个体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学生认为人生阅历以及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讲出很多实例,而且可以请企业人员来讲一些实战经验,甚至可以做现场模拟,这种课堂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触动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偏普及性教育,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基本是以大课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而我们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这一现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查中有一项 :“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长期设立职业生涯咨询中心?”(见图2),近 96% 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其中 70% 的学1态的过程,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需要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和调整。如果学校设立相关部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时去咨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调查中还有一项 :“你认为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能否满足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接近60% 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因为课程只是普及型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8% 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课堂内容与就业市场脱节,缺乏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需求。

  只有 30% 的学生认为可以满足毕业生需求,帮助大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基本就业技巧。学生更多的希望通过课堂就能快速掌握较为实用的技能,但目前的课堂无论从形式还是师资上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因此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在大课普及性教育之外,再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帮助。这样既高效地发挥了有限的师资力量,也满足了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进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不仅具有其他专业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共性是指具有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教学目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课后反馈 ;同时,它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价值取向是指师生、高校以及社会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认知,在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

  课程价值取向分为 :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和人本位价值取向。一般课程大多是以知识本位为价值取向,但就业指导课的特质更加适合人本位价值取向。“人本位价值取向”强调人的兴趣和需要,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强调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本性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

  目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考虑,很少是从学生自身的阅历和经历角度出发,而是以老师对课堂的理解和自身的阅历来制定课堂教学内容,且偏理论说教,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就业指导课如果能够达到效果,必须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通过丰富的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二)加强专业化培训,规范课程要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将就业指导课置于可有可无或是两难的尴尬境地 :既不属于思政课程,也不属于专业课程,继而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在学校也不被重视。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关乎学生能否较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场的一门学科来研究,研究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课程互动形式以及讲授方式和评价机制等。而要将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就要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要求量化明确,该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利用何种评价机制进行评估。进而学校要对就业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邀请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给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授课,让他们具备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授课技能。同时,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技能分享,适时请企业招聘人员来做经验交流,开阔就业指导教师的视野,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丰富社会经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三)丰富课堂内容,采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以大课教学为主。

  本次调查中 90 人以上的课堂占近 40%,基本没有 30人以下的课堂。在这种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采用讲授为主的单项理论传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较难开展互动,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就业指导课知识的灌输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自我整合才可能获得实效,因而加强课堂互动性,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改过去由教师将课堂讲到底、学生被动听到底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多种感官充分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感知,动脑思维,从而促进师生情感和谐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主体的角色,主动获取与就业相关的有效资料和信息,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四)学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补充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处在一个从单纯的就业管理向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及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理论研究转变的过渡期。就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学生的引导也仅限于思政工作范畴的思想引导和基于自身阅历和理解的就业建议,这与当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如饥似渴的状态不相符。有部分高校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对有需求的毕业生采用一对一预约沟通的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弥补了大课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的弊端。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和研究水平的不足,这种一对一持续沟通的方式对于大量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显得微不足道。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应该在低年级就开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引导,树立阶段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而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侧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需择业技巧、行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实际问题实施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各有侧重,相互弥补,这样对于一个刚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在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才能对自身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对社会和市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完美的展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的放矢。

[ 参考文献 ]

  [1] 刘军 .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 [J]. 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10): 46-49.

  [2] 崔清源 . 社会本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导价值取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 70-73.

  [3] 邓环 .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3,12(470): 60-61.

  [4] 黄兆信等 . 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 :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0,(4): 105.

  [5] 房国忠等 .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J]. 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