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过程,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刚性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已难以为继。特别是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产品消费增加的趋势将长期存在,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压力也将长期存在。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少。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
1围绕突破生态环境压力瓶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在广大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固体废物垃圾愈积愈多,侵占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固体废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会损害水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持续消耗水土资源已没有余地,再依靠持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更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技术,同步推进农业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强化实施三大根本性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是源头,应用是目的,制度是保障,人才是关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突出强化实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人才培养三大战略。
2.1强化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改革步伐
顺畅的农业科技体制和农村推广管理机制,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因此,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不断创新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科技成果。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先突出种业发展。种子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业竞争力决定了农业竞争力。农业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种业的竞争。只有增强种业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导向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农业新品种,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只有这样,才能将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深化乡镇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防控动植物疫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沿阵地和“神经末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依靠力量。要按照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要求,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细化公益性职能并落实到每个工作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身上,确保各种农技职能有效履行,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快三权归县的改革步伐,将县乡两级农村推广机构的人事、劳资、财产权全部收到县里,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发挥县乡农村推广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做到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抓纲带目、纲举目张。彻底改变过去乡镇管人不管事、县局管事不管人的交叉局面。③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政府科技投入、政府的财政收入挂钩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强度高于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在农业科技投入中承担主要责任,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投入要突出保基础、保基本、保基层,农技推广支出重点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倾斜,保障其既能“养兵”、又能“打仗”[2]。
2.2实施服务体系构建战略,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所有农业科技力量都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使各类农业技术成果都能从实验室到田间顺利传导,形成需求与科研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要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在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科技人员要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情感、带着成果下乡创业,既可以解决农村一线科技人员“短板”问题,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多方共赢。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等,组织发动广大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深入生产第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地开展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培育试验示范基地,展示科技集成、熟化成果,让农民看得真真切切,学的明明白白。科技示范户则成为农民看得见、问的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