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农学类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 要: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之中,但对其研究多侧重于案例教学内容,而缺少具体的操作方案,且它在农学类课程教学中鲜见应用。文章从农学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则,并结合一个具体案例的教学实践过程,阐述了案例的选择、编写、课堂实施、延伸和完善的具体实施过程,总结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要点,为农学类“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学;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指的是教师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的探究型学习方式,进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1]。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员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在深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已高居首位;在知识传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力等三个方面均名列第二[2]。该教学法已被引入当前法学硕士[3]、工程硕士[4]、管理学硕士[5]、教育学硕士等多门类[6]、多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但在农学类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很少被应用,并且,目前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侧重强调在教学内容中运用案例,而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7]。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在农学类本科生课堂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8],总结案例教学法特点和实施过程,为该教学方法在农学类“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显著特点是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再现、分析,达到同时传递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教学目的,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知识接受与能力培养双提高的教学目标。农学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以应用型为主,且多学科、跨学科技术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较多,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客观性

  农学类课程采用的案例均为当前农业生产或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真实情况,不是抽象的或过时的事例,也非假设或臆造的示例,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我们通过分析这样的案例,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案例的剖析过程中,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理解、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这对于指导当前生产实践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二)系统性

  农业生产和研究的案例大多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即为一个较大的系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是系统工程设计的物化体现。对于农业生产案例的分析需要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大系统进行逐层次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组合,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培养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典型性

  农业生产实践重演性不高,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条件等多因素复合造成了案例的唯一性,但多因素复合也造就了案例间较大概率的相似性。对单个唯一性案例突出个性分析,对多个相似性案例突出共性分析,通过两个层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某个因素或某项理论的作用规律。运用对比分析案例的方式阐述理论,使得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在案例中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更直接、更灵活地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四)启发性

  农业生产中技术的整体更新多不明显,技术层次的整体提升需要时间较长,往往是某项技术的运用促进其他技术的改进,通过多米诺效应,提升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最终以多项技术的整体配合和升级换代而提升技术层次,因此,对唯一性案例的分析往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无心插柳”的状态下,学生受到启发,利用“他山之石”,起到“柳成荫”的良好效果,以一个案例的分析衍生出一系列案例的应用。

  二、农学类研究性教学课程案例的选择原则

  教研〔2015〕1号文件明确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过程要完整

  农学实践类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主要是案例的过程和背景要清晰,同时要采集案例发生的相关数据,以备在案例重现的过程中,可以同步采用数据或其他形式描述相关背景,以便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理论,又可有效地传递隐性知识。例如在描述因某项技术而造成某地区某种作物减产的案例过程中,同时给出气象数据,以及没有采用该技术的作物生產和产量构成数据,从而便于学生分析总结该项技术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要具有理论分析价值

  案例教学的重要核心是通过分析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掌握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践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理论、运用理论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除草剂作用机理的理论问题过程中,可以选取除草剂试验研究过程的数据,特别是图片资料,同时对比分析除草剂药害案例,从阔叶杂草除草剂对禾本科作物造成的伤害,更好地理解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三)案例要具有启发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理论的终极目的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发展实践,因此,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要使学生受到启发,发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彰显案例教学法由此及彼的教学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述盐碱地种植农作物的案例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碱性盐非生物胁迫的作用机理这个重要理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盐碱土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某些生产单位的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