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等模式。要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和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主权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