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 要:结合初中化学的教学案例,重点讨论了“导、悟、议、练、结”五步课堂教学法中导与悟的作用和实践,并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学生思维领悟能力的建议。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关键词:导学讨论式;课堂引导;思维领悟

  “导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校在课题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注重导、悟、议、练和结的有机结合。其中的“导”,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引了方向,化解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悟”这一环节承前启后,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和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行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较之以往在对学生的培养的方向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试题命题上也有体现,明显降低了计算的能力要求,提高了生活、生产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不仅注重对学生授之于鱼,更重视授之于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

  实施化学课堂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努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悟源于导

  “学而不思则罔。”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多让学生思考领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面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或新知,学生的悟不外乎是“自悟”和在教师启发下的思考领悟。“自悟”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进行自学,完成后稍加以问题辨析完善理解即可。案例一:学习“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时,学生找出课本有关阐述浏览就能理解。附上诸如盐水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等的问题就已经能让学生对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有一个比较具体化的认识。

  以上案例中,完成溶质溶剂概念的大致框架认识后,抛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将少量花生油加到汽油中去,发现两者能很均一稳定地混合在一起,这时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医院里常常将少量的水和较多量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逐层深化概念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归纳出有水存在时和两种液体一多一少时这些情况下溶质、溶剂的划分。

  二、悟源于疑

  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并不完善,要加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案例二:学习“盐的定义”时,课本阐述的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翻开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让学生思考表中的NH4Cl、NH4NO3等是属于酸碱盐的哪一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学生认为是酸,因为当中NH4+与H+有可能类似,有学生认为不是酸,NH4+就是NH4+,H+就是H+,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构上的一点不同会带来性质上的巨大差别。也有学生认为是盐,但又很快遭到反对,理由是根据盐的概念判断,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Cl、NH4NO3等物质当中没有金属离子,所以不是盐。讨论过后又在课本上找不到很好的理论依据,请求教师解释。解释从NH4+的中文“铵”字切入,金字边的铵,非气字头的氨。铵根是一个原子团,其离子具有类似金属离子的性质,所以铵根和酸根结合的物质属于盐。

  在课堂上要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领悟,除了学生要肯思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难度的导入符合该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一样的知识架构,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整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大多数学生有信心思考,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2.把握社会舆论,紧抓最佳时机,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

  当年流感盛行,让学生认识达菲;当年毒奶粉事件,让学生认识三聚氰胺;当年健美猪事件,让学生认识瘦肉精。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学习热情。认识完舆论事件和相关物质后,可以马上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去思考一些枯燥的问题——如何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还可以顺着这些话题,让学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如何在牛奶的蛋白含量检测中瞒天过海的。

  3.注重迁移,回归生活

  学习“水的净化”时,会学到过滤。但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关系,有不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被动的,仅仅知道用滤纸漏斗等对浑浊河水进行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却不知道洗菜盘下水口的格筛所起的作用也属于过滤。有一年的中考模拟题有过类似茶叶、菜叶与水分离是什么原理的试题,竟将近一半学生答错。由此可见,课堂中若不注重知识迁移,多感悟身边事物,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4.引入矛盾,激起头脑风暴式的探讨

  我们实际生活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只有单纯的对或错的两个对立面,所以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塑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是好是坏?这些问题难度低,可参与度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大胆发言,然后从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思考结果之间领悟该问题的真谛。

  5.开展问题探究时多拓展,以点带面

  单一问题的探究,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就比较广,而且往往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现在中考试题中,实验探究题就是从这个方向设计的。比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题中,如何证明酸碱会反应本身就让学生感到比较犯难,因为多数酸碱直接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回顾CO2和水的反应是借助石蕊显色从而得以证明的,在这个问题上添加怎样的试剂才能使反应有看得见的变化?然后拓展引入如何通过实验证明酚酞变为无色后,酸的添加量是恰好的还是过量的。

  总之,导和悟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直接体现,它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方向和基调,也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才能使学生既收获到“鱼”,也收获到“渔”。

  参考文献:

  [1]乐进军。深入理解化学课标:突破科学探究瓶颈[J]。课程·教材·教法,2012.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