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时间:2021-08-31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浏览历年的小学数学练习题,经常会有类似的练习题:把x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x份,每份是全长的,每份是米。很多学生屡做屡错,究其原因,还是对分数意义的不理解。分数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数意义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分数意义的教学不能很好落实,那么,小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实际问题解决都会受到影响。分数意义的教学该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该怎样面向全体,落实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一、从分数的产生入手,初步认识分数

  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认识分数,首先要明白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可以用分数表示。苏教国标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2个小朋友去秋游,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怎么分?当然平均分。4个苹果平均分2份,每份2个;2瓶水平均分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半个,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了,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用分数表示。教学时,我们就用好这个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一半”。体验分数的产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部分学生对分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折纸、涂色),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学科数学。

  二、抓住单位“1”,建立分数概念

  确定单位“1”是学生认识分数概念的关键。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分了三个阶段,逐步揭示单位“1”的概念,第一阶段把一个物体或图形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二阶段把一些物体当做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三阶段综合揭示单位“1”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做单位“1”。而最终的归纳综合揭示是以前面的教学为基础的。因此,前两次分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分数教学中,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蛋糕”的,直接说“每份是”行吗?如果说“每份是个”行吗?教学中如果能在这里做一下“文章”,也就对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埋下了伏笔,学生如果在这里能正确辨别,相信毕业练习题上的习题也就不会错了。第二次分数教学中,单位“1”由一个物体扩展到一些物体,是学生理解水平的.一次飞跃,因此更重要。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整体“1”的概念。可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出示一些图片(一把伞、一盘桃、一把香蕉、一盒蘑菇……)告诉学生:我们早就认识了数1,1无处不在,这些图片中也都能找到它。再请学生也来举例,学生立即意识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一支粉笔、一盒粉笔等。这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1不仅可以表示一件物体,而且常常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生活中的“1”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通过对比练习,深化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意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字面意义上,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还需通过不同的实例,通过对比练习进行深化。例如出示一组图:

  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然后进行两次对比:图1、2和图3对比,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表示。图3和图4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数量虽然相同,但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就不同。两次对比,帮助学生抓住了关键――平均分的份数。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特别需要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中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切苹果、剪绳子、切西瓜等现实生活情景中。例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4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 ),将1米长绳子平均剪成2段,每段是它的( ),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分数:如全班36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人数是总人数的;随手拿1盒彩色粉笔,取出1支,你能找到分数吗?再打开盒子,让学生看见粉笔有5种颜色,分成10行,问:你还能找出哪些分数?……总之,在分数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相关文章:

1.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2.由植树所想到的作文

3.由“神州七号”所想到的

4.小学作文由漫画所想到的

5.由漫画所想到的作文

6.由乌龟所想到的作文

7.由资助生政策所想到的诚信征文

8.由母鸭训子所想到的-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