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地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