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化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一个零散的内容,并没有独立的章节。但考题中常涉及到盐的性质。因此,本节课力图结合教材与考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突出考试重点——常见的几种题型。同时,为今后进行专题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
⑵.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⑶.进一步认识盐与金属、酸、碱、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发生的规律,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确中考要求,为以后的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在鉴别、除杂、推断等题型的学习,拓展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谨地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在各种题型中的应用
难点:几种常见题型解法的掌握。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三、教学及难点突破的方法
几种常见题型的突破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同时辅助分组实验实验,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通过亲身实验进行探索,各小组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检测
找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让学生明白需掌握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判断物质间的反应能否进行
展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反应能否进行。并找相关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
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总结相关规律
训练学生书写方程式的能力,并掌握相关规律
培养学生归纳、合作等能力
物质的鉴别
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讲解相关要求
一次性鉴别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选用的试剂是
教师总结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严谨的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杂
提问: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如何除杂呢?
教师总结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交流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物质的推断
展示典型题目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
体现“兵帮兵、兵教兵”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讲解相关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题
1、1、下列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盐溶液是( )
A. NaOHB. Na2CO3C. KNO3 D. HNO3
2、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入稀盐酸,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
3、不用其他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H2SO4、 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鉴别出的顺序是 ( )
A.②①③⑤④B.②③①⑤④C.⑤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⑤
4、除去下表中各物质(A~C为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正确的是( )
编号
溶液
杂质(少量)
试 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过量Na2CO3溶液
过滤
B
KNO3
NaCl
/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
C
FeSO4
CuSO4
过量铝粉
过滤
D
CO2
CO
/
点燃
5、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未,可能是CaCO3、K2SO4、CuSO4、KNO3和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取适量该白色固体粉末加入到足量水中,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无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只有部分溶解 由此可判断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是,一定不含的是,可能含有的是。
六、课后作业:《能力训练》 评估十一
思考:6、CaCl2中含有NaCl杂质该如何出去?
思考:7、请尽可能多的写出能生成盐的化学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