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句子摘抄
自明朝吴承恩著《西游记》以来,《西游记》成为华人社会中流传最广的神话小说。下面是《西游记》的句子摘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11、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12、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13、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16、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7、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18、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
19、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20、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2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2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23、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24、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
25、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26、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27、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28、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29、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30、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西游记》的文化精神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小说虽藉着佛教框架构建西天极乐世界的人物体系,却赋予这些菩萨和佛祖更多世俗化的特点,表达其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一方面依附于宗教思想构建整体故事,一方面又追求儒家理想的治世之道。
历代西游故事衍变到吴承恩手里,终于从宗教的副产品脱胎为一部独立的艺术品——《西游记》。虽然其故事题材仍然是宗教的,但却一扫早期故事中对宗教的神秘感和迷狂,正如冯雅静先生所言:“在小说中,浓缩着中国古代伦理的道义观、善恶观和抗暴驱邪观,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是超越于宗教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作者在塑造西天诸佛与菩萨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一、世俗性
我国从明代中叶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封建统治者更加腐朽,思想文化领域控制有所松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不断受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传统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观念正在逐步瓦解,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心学”随之而诞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明代心学是世俗化的理学,是礼文化在新时期的转型。”西天极乐世界中的佛与菩萨,作为《西游记》中一类整体形象,显然被作者赋予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精神。无论是作为佛界泰斗的至尊如来佛祖,或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以及其他诸位法力无边的神佛们,都被作者注入了现实社会中世俗之人的性格特点。正如杨义先生所说:“佛祖、菩萨对人间财货、美色的蓦然回首,使之褪去了笼罩全身的灵光,沾染上一点尘世心理,或者人性的`弱点。”作者描绘这一类型形象,带给人们的感悟是,这些神圣庄严的佛与菩萨们,明显地带有人间社会的世俗性。首先,西天诸佛与菩萨作为神圣的至高至善的代表,本应是法相庄严,神秘崇高的,可作者所描绘的佛祖与菩萨都不乏幽默细胞。其次,诸佛与菩萨也有心胸狭窄的一面。作为神圣慈悲的佛祖与菩萨,本来对一切善恶罪行都应以感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可是在小说中,我们时常能看见诸菩萨对世人的打击报复。如:乌鸡国国王被浸在井中三年。原因始末据文殊菩萨讲:“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我三日水灾之恨。”(第三十九回);朱紫国国王受“拆凤三年,身耽啾疾”(第七十一回)之折磨,也是由于佛母孔雀大明王的报复;观音菩萨虽然慈善可亲,但也会发怒。如当其听说红孩儿变作她的模样,把猪八戒捉了去后,“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唬得那行者毛骨悚然,即起身侍立下面,道:‘这菩萨火性不退’”,清人李卓吾在此评道:“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火性不退,佛性自退也。”总之,《西游记》中西天诸佛与菩萨在作者的笔下已经被充分世俗化了,虽然他们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但他们的行为、语言、职衔等都如同俗世一样,人间气息极浓,而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