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写父亲,然光阴如白驹过隙,留在脑海里的也只是一些片段的堆积。穿过岁月的年轮,记忆依稀,以致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落笔之时总是词不达意。
我的父亲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出生时正是中国战乱纷纷时。一九四八年,父亲十五岁,那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父亲到自家田里用手捋了一箩筐稻谷,用地臼把它捣成大米,然后就交给我那眼睛已经半瞎的奶奶,做完这一切,父亲就收拾起一个小包袱,装上二件单衣,对我奶奶说:“我要去参军了。”那一刻,奶奶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还没有听清是怎么回事,父亲的身影就淡出了她的眼帘……
父亲这一走就是三年杳无音讯。后来据父亲讲,他走后就到了家乡附近的一个叫上巴河的镇子,那里有解放军,他就报名参军了,后一直随着部队转战在大别山区。
父亲到部队时由于年龄比较小,就留在连队当了一名通讯员。那时的通讯员并不是如现在的通讯员,只是给连队首长打打水做些勤务活,而是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送信传达军令。由于那时部队都是在山里驻扎,送信往往是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大部分是在夜里进行,那时没有手电,父亲在黑夜里只是凭感觉摸索着走路。其实路的陌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山老林里的老虎,走在山间小道,出没于山间的老虎的两只眼睛就像是两只绿色的小灯笼,阴森而恐怖,但父亲并不觉得害怕,他心里有的只是如何尽快地把信送到目的地。
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但是家里没有办法供养他读书,他是通过边学习边工作来填补知识空白点的,从入伍行军打仗到转业回地方工作一直孜孜不倦。在我的资料柜子里,至今还珍藏着父亲1952年在西北航空学校学习时做的数学作业本,作业做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很少有打补丁的情况,老师给他打的大都是5分,至今我常拿出来给我儿子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