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秦岭,就是中国地理学上的陕南范畴了。可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陕南”应是汉江流域之秦巴山地,因为只有留着文明印痕的地方,你才能深一脚浅一脚探视到历史和生命的内核,就像站在秦巴汉水间,面对风中的汉阴文峰塔,风铃轻轻一摇,便荡起的是秦风楚韵。
地域文化是一支绵长而悲壮的歌谣,几种音符的交响总令人神往而忧伤。也许,陕南人和陕南文化在这种风水轮流和时光交错中浸润得太久了,以致于很多秦砖汉瓦、水陆码头、楼亭画舫成了缥缈的传说,只能停留在残缺的诗书上靡靡回响。纵有浮生偷闲者,禁不住心头一动,迈着访古探幽的步子前来梦游。大多,不过是带着几许即兴的风雅,幻想踏一踏前人走过的足迹,捡拾一些遗留的灵感和碎梦罢了。
真正的游客,是那些胸怀诗情脚踏实地的行路人。他们,才是所到之处的知音,所生之时的高人。只是,大美之境常有,而“知音世所稀”矣。因此,天地间的绝伦美景常常在世人眼里寂寞着,荒芜着。
几年前的一个春日,我随众人到汉阴县三沈(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纪念馆参观,面对“一门三杰”的旷世奇观,众人无不感叹陕南人杰地灵。感叹归感叹,纳闷却是有的:如此山高路远,古人怎样跋山涉水走向外面世界?
后来,偶尔从一位文友嘴里得到“必经双河口”的提示,方茅塞顿开。寥寥数语,我便记住了“双河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回到了西安家中,没事时,便拿出地图,从长安沿着一条曲曲红线(即过去的“子午栈道”)向南一路追溯,最后把目光停留在一片油绿的地方,面对两条绿线交汇的圆点,思来想去,一声长叹: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双河口,山高水长有人家,茂林深处多灵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