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把市场中介机构称作牙行。据考证,牙行一词始见于明代。至于中介人的称呼,历史上就很多了。汉代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元、明又称经纪、行老等;而见于古籍的称谓,最多的则是“市侩”一词。
现在,“市侩”一词已经由古代买卖双方“中间人”,也就是我们当今说的“中介”的原义,演绎为形容“唯利是图”“庸俗可厌”之人的意思了。
《新唐书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别号小照》:“近俗市侩牙人,俱有别号,后生小子,并画小照。”文中的“市侩”,都是指贸易活动的交易中介。中介骗过买方哄卖方,想让交易成功,无论买卖双方谁赔谁赚,中介的佣金是一分钱也不能少的,给人一种投机的感觉,不好的印象。正像林则徐在《银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中说的:“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赢,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所以,在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传统里,“市侩”就成了《辞海》里解释的:“市侩,即牙侩,旧时买卖的居间人。后泛指唯利是图的商人。”
“市侩”为什么又称“牙侩”呢?这还要从“市侩”的源头说起。
中国最早的中介,出现在汉代的马市。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把马匹运到中原地区贩卖,买卖双方就需要有一个中间人看马定价,这样,马匹交换的中间人“驵侩”就出现了。
驵侩都是从马的牙齿上看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此给马核定价格,所以,“驵侩”又称为“牙侩”。现在,有人把“牙侩”解释成“牙齿咬合”的意思,引申为“为买卖双方说合的经纪人”,也就是说,“牙侩”一词源于中间人的耍嘴皮子,是不足为信的。唐代《博异志张不疑》:“数月,有牙侩言,有崔氏孀妇甚贫,有妓四人,皆鬻之。”《新唐书张又新传》:“尝买婢迁约,为牙侩搜索陵突。”明代叶宪祖《团花凤》第二折:“你待去风月场为牙侩,他有女处深闺,你做送春的庾岭梅,引铁的龙宫石。”章炳麟《五无论》:“使牙侩设银行者,得公为之,而常民顾不得造,是则牙侩之权得与政府相等。”这里的“牙侩”,都是商业交易的中间人的意思。唐代出现了“牙侩”业的管理机构“牙行”。到了宋代,牙行不但成了相当稳定的行业,还成了政府税收的一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