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思父泪散文

时间:2021-08-31

  俗话说“八十岁的老太太想娘家。”这是一种乡愁,一种眷恋,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回忆;回忆童年,回忆成长,回忆家园,回忆血浓于水的脉脉亲情……

回娘家思父泪散文

  离开故乡已有二十个春秋,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历经岁月的浸蚀,饱尝人生的酸涩,我这个快四十岁的半老太太想起家乡想起亲人,总会黯自神伤,泪眼低垂。有时还会控制不住冲动,不管老公的阻拦,便携十岁的女儿直奔火车站,踏上回家的旅途。

  正值清明时节,路边商店摆满了祭奠物品。父亲在世活着的时候,最最疼爱他唯一的外孙女了。我要到父亲的坟前给他老人家多送些纸钱,女儿特地为外公挑选了一串又一串的金元宝、银元宝。

  刚进村,母亲正站在村口翘首以待。女儿边叫“姥姥”边扑向母亲的怀抱,母亲激动的搂着我们说“乖乖,你们可来了。走!快回家吃饭吧!”看到母亲已衰老的容颜,不由得心中有点隐忍的痛,再看她微驼的身躯,我赶紧上前挽着她的胳膊,撒娇地与母亲边说边笑边走回老宅院。

  依旧是漆黑的两扇大木门,门外有一棵老莲子树依旧在;即恋子(也就是恋孩子),这是父亲盖房子也是我大哥出生那年栽的,如今大哥已近五十岁;院内一棵无花果树依旧在;五六棵梧桐树依旧在,这是父亲为我出嫁打嫁妆栽的;砖石堆砌的香台依旧在,这是我们兄妹四人小时候的“听书台”。转身向堂屋走去,右侧的东屋,禁不住令我的心头一阵酸楚,以往回家总先听到父亲的咳嗽声,要么看到穿着中山装手里捏根旱烟卷的八十老寿星,我会情不自禁的叫着:“老爸!”有时还会调皮的与他捉迷藏。父亲每次看到我回来,他那高兴的样子不胜言表。可如今眼前,那亲切和蔼的面容我说不清似恍若隔世还是如在梦中。我仿佛听到“小香,死丫头,憨样!”我冲着东屋进去,那百般疼爱娇宠我--我至亲至爱的老父亲,您出去串门了吗?您到哪里去了?您的香丫头回家来看您了。

  我轻轻抚摸着祖传的木床,床上放着一个古式衣柜,床边一个老式两层小书桌,墙上挂着一面镜子和一个早已过时的黑色提包。

  这个提包曾是我童年的梦幻魔术包,装满了父亲对女儿的宠爱娇惯,每一次父亲外出回来里面都有好吃的,什么花生呀,糖果啦,点心的。这间东屋是父亲生前的卧室兼书房及会客厅,他的好友知己们曾经多少次在这里谈笑风生,说古论今。

  我傻呆在窗前桌旁,眼睛不听话地模糊湿润,凉凉的泪滴不停地滑过脸颊,父亲的音容笑貌,言行身影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面前,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又难以忘却。那个戴着花镜,一脸慈祥,面带微笑,总爱捧书的“老学者”却与您最娇的女儿阴阳两隔三年多了。如今再也听不到您唤我乳名的亲切,再也看不到您挺拔的身影,再也享受不到父女谈心的温馨。

  母亲叫我到北堂屋吃饭,我说“先去给父亲上坟吧!”刚说完,嫂子已预备好酒和香,她用包袱包好纸钱供品,我们来到父亲的坟前,坟上的一棵柳树正吐绿抽芽。坟前的程序都由嫂子操持,她虔诚地培土,摆供,点香,倒酒,烧纸,然后我们都跪在父亲的“面前”一声长又一声短的哭起来。

  我痛痛快快、淋淋沥沥、悲悲切切、哀哀伤伤、抽抽噎噎哭得泣不成声,我哭不能再为父亲尽孝,我哭嫁的遥远,我哭不能时常陪伴母亲,我哭再也没有人像父亲那样疼爱我呵护我。我哭“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折磨,我哭“尽孝须及早”欲罢不能的遗憾,我哭三十五岁时再也得不到父亲的教诲叮咛,我哭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我哭再也握不到父亲温暖的手,我哭到哪儿去寻父亲的影子,我哭要待到何时父女才能有重聚相逢日。梦中且短暂,来世太久远……

  侄子领妻,侄女携儿受母亲之命叫我们回家,嫂子劝我:“好了,别哭了,哭坏身子又没人替你,听话咱们回去吧!”回到家老少四代有说有笑的吃饭,聊着家常,心情宽慰了一点。晚上,女儿非要去她舅母家睡在表姐的床上,只好把她送过去也好和哥哥说说兄妹间的话。

  我每一次回家都愿陪母亲睡,老宅院的堂屋西侧的床是我们娘俩说知心话的“根据地”。看着八仙桌上父亲的遗像,躺在母亲的身边,听着她絮叨家长里短左邻右舍,回想着未出嫁前的点点滴滴,重温着如山的父爱……

  幼时的我,常趴在父亲厚实的肩膀,有时看他抽旱烟,有时听他讲故事,有时学唱东方红,有时享受被他晃来晃去的欢乐,有时父女两个还互相逗笑……

  儿时的我体弱多病,常和医院打交道,不管是在冬天的严寒中,还是在夏天的烈日下,不管离县城的路多么遥远,还是路途的崎岖颠簸,父亲总是焦急的来回用脚蹬三轮车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记得有一次出院回家,在路上赶上下雨,母亲揽着我,我和母亲被塑料布蒙地严严实实,我却听到风声雨声和三轮车链子的咔嚓喀嚓声。等到家了,风停了,雨住了,父亲的衣服湿透了……

  童年的我,都上学好几年了,父亲还经常为我洗脸洗手,烫脚剪指甲。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那么和蔼耐心,我不记得他大声训斥过我;我偶尔犯错,他总是苦口婆心的讲解道理;我使小脾气,他总是假装发怒,夸张的举着巴掌的手不曾落在我的身上;我顶过嘴,语气甚至特冲撞,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成年的我,父亲对我的约束和教育属于传统和保守型之类,他那讲三纲论五常还有三从四德的道理,有时是我保持人格的定力,并且一次次胜过世俗的诱惑。这也许缘于家乡地处鲁西南受孔孟文化的熏陶吧!

  老家有个风俗“爹妈六十六,女儿送块肉;爹妈七十三,女儿送鲤鱼。”真是太遗憾,我二十六岁方成家,在农村属于晚婚,父亲已经七十四岁,肉和鱼我只好后补。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给我一个做孝顺女儿的机会。

  还好,母亲的身体很硬朗,娘在,仍有家的温馨。孝敬父亲来不及,就好好地疼娘吧!

  (原创与2009年春)

上一篇:环城掠影散文 下一篇:塬上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