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来的有些意外,只是读到一些触发我内心深处的东西,甚至连题目都是在那一秒钟定下来的,于是我就开始堆字了。
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能告诉我,我在第二故乡待了多久,以至于现在都不回别人口中的老家。就在刚才,我掰着自己的手指头数了数,满满的十四周年。这里是否可以称之为“家”?
按照生命的里程来算,人生中的三分之二都在这里度过,但这里依旧没有我心中“家”的感觉。
走过温热的武汉,领略过青岛大海的蓝,也感受过首都人民的热情,以及家乡人民的血脉相连,还有那个充满欢笑的大学小城,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让我心里有一股力量,去驱使我放下身边的一切做永驻的停留。
一直这样告诉别人,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后来渐渐的不喜欢这种身处异乡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身体不喜欢,就连内心也在排斥这种生活方式。
和大部分人一样,从幼儿开始所有的青春都交给了学校,学校毕业之后,开始挣钱养家糊口,开始赡养父母,开始存钱结婚生子,开始筹备孩子出生的养育费学费等一系列的重复生活。开始着父辈们的开始,重复着他们的生活。
我一直在心里没有这个开始和重复的打算,只希望在有生之年把现存的琐事解决好,然后努力几年挣一些钱,足够父母养老之后,解决了后顾之忧,开始浪迹天涯,做一个流浪者,一个纯粹的浪人。
我一直称自己是个流浪者,或者愿意做一个归隐之人,并愿意生活在孤独的小岛,与碧海蓝天为伴,与原始的动物为友,与路过身旁的有生命体打招呼……
越长大心里流浪的感觉越强烈,越渴望用脚去丈量这个世界的长度,却始终挪不开那一步。渴望着摒弃身边的事物,却做不到真正的清心寡欲。
但是心里却一直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召唤,召唤着你慢慢的走近,慢慢的靠近这个声音。就像第一次摸到除了课本以外的纸质的书,吸引你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故事,还有纸质书带给你的触感。她就像心情烦躁沉闷时给你的一颗定心丸,在心中貌似有无穷的魅力,可以让你在嘈杂的环境中忘我的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就像大多数的人都喜欢音乐,喜欢乐器弹奏出来的优美旋律,而我一见倾心于吉他,见到这样的乐器让你毫无缘由的喜爱,任何抵触的声音在你听来竟然是崇高的赞美,就像流淌在你骨子里的血液,不可缺失。
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在一个流浪的小镇做永久的停留,给浪人一个回归的家。
这个小镇没有世外桃源的美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悬崖峭壁,更没有富有生活的气息,但就是这样的地方,让浪人心里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力量愿意做永久的停留。
也许住在小镇里的浪人,会抱怨这里生活的原始,物资的匮乏,朋友的缺失……但出去溜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你会再次在这里发现他的足迹,只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惯了“家”所带来的内心的感觉。
也许浪人会和自己的爱人一起,生活在自然的庇护下,用双手开采出属于他们的茅草屋,桂花树……属于他们的美。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也许浪人会停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熟悉的气息,只因为双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情不自禁的说:“我回来了。”这就是家。浪人会在这里开辟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租上两间房子,相通的两间房,一间用来放书,一间用来煮咖啡。小憩在浪人的屋里,可以单纯的放松读会书,也可以简单的喝杯浪人亲自研制的咖啡,或者和浪人聊聊天南海北。
也许浪人只会在某一个“家”停留几年后,把自己的书屋和咖啡店送给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或者一个愿意保留浪人的书屋和咖啡馆的人,然后开始另一段走走停停的旅程。
也许浪人会一直走走停停,流浪的人是没有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