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命中的很多人,因一事而聚,又一别而散;因某一阶段而常见,又因步入新的阶段而渐渐零落。
偶然和一位毕业后就很少见面的老同学在微信上聊天。在交谈的最初,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得先问问,你换工作了吗?结婚了吗?有娃了吗?”蓦然发现,短短2年,我们对彼此的生活已经颇为陌生,突然聊起的瞬间,甚至有一种“啊,原来还有你”的惊叹。
心里些许失落,大概,我这个人的存在感太低了吧。
做着普通的工作,长着普通的脸,只会普通地微笑和问候,用着普通的包包;不爱自拍,没什么幽默感,也懒得整天抱个手机在群里冒泡,甚至连热映影视剧和综艺节目都不爱看,对最近火爆的化妆品和衣饰都一脸茫然,连各路明星谁是谁都傻傻分不清,想和别人套近乎都找不到什么共同语言。
当共事的阶段改变,自己的时区和别人的世界越拉越远,的确就会渐渐变成人家一个记忆中的影子。
(二)
心情低落的时候,我会感觉到一种“存在的焦虑”。虽然很多时刻我享受在自己的轨道上缓步的淡然,但也常常希望看到,自己能和别人的世界连结互动起来。
人的本性中,似乎还是总希望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幼小的婴儿,总是用哭闹声吸引大人们慌忙跑来;年轻的情侣,常常用闹小别扭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成年的人们,也爱发朋友圈吸引别人点赞评论来寻找存在感。
有一次和一个姑娘聊起自己最想去的旅行目的地。大部分人都捡着那些叫得出名的旅游胜地说,她说:“我特别想一个人去旅行,找一个舟山群岛的小渔村,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跟自己待着,就挺好。”
原来,也是有人不那么需要他人的目光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们所希冀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存在感,不过是用来对抗对虚无的恐惧和对弱小本我的自卑。
重新审视笛卡尔这句名言,才突然明白这一点。“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所以你看,我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