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决定着人生之路。人在世上走一遭,除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外,如何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便是最大的精神需求。
有两个小故事颇值寻味探究。
一位一生从政的退休老者忽一日被医院诊断为晚期癌症,一向自信刚强的他如堕入深渊万念俱灰。其妻深知老头的禀性,除在生活医疗上十分照料外,事无巨细,一如既往“请示汇报”。明明能找到的东西说找不到,要老头指点,明明能搔到的痒偏说搔不到,要老头帮忙,甚至柴米油盐诸事也要老头拿主意。老妻尽显懦弱无能(当然要不露声色,恰如其分),子女们也隔三差五的就单位上一些是非曲直来家讨教,仿佛这个大家庭须臾离不开老头,否则“天”就要塌下来。这个被医生断言只能活年把的老干部竟奇迹般地多活了六年。又一个老农,一生耕耘劳作,晚年被已是白领的儿子接到城里享清福,过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日子。时间一长,老农执意要回乡下,儿子诘问,老父语出惊人:“吃饱了等饿不好受”。
两个故事揭示一个道理,人要活得有价值,价值的追求是人性之本能。那位聪明的老妻努力营造老伴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和空间,填补其失落的心理,使其重新鼓起生命的风帆。那位老农天天呆坐在儿子的客厅里远没有蹲在自家菜园地里看着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长出小苗那种快乐,“吃饱了等饿”几等价值丧失,无所事事苦恼得使老农自感已沦为无用之人,老农不甘其心,选择回归。当某一天,他从乡下背着自种的玉米棒送到城里小孙子手上时,他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种幸福是别人无法感受的。事实证明,价值的体现是人生存的精神支柱。
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作用和影响实现的。既然是价值,那就有大小多少之分,伟人的卓著固然可敬,平民的奉献也然可喜,绝无尊卑贵贱之分。华盛顿母亲面对记者的恭维,轻描淡写地说:“我也为在后院挖土豆的那个儿子骄傲”。将军的价值与士兵的价值同样赢得认可和尊重,人生如戏,一出戏有主角有配角,主角尽管风光,配角也不可缺失。价值的内涵是共同的,如同一滴水与大海,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几千年来国人对人的价值评估总是偏重于依人的官阶等级来定位。这种做法遮蔽了人的真正社会价值,某人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有什么贡献反而模糊。职位是价值的标识但绝不是唯一。看一些伟人的生平介绍,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官衔名位,政治家不说,甚至一些文学家科学家也非冠明其官职爵位不可,似乎不这样标定就对不起逝者。比如杜甫墓碑上“大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其实在我看来只要“诗圣杜甫之墓”足矣。曾经担任美国两届总统的杰斐逊墓志铭上仅有“弗杰尼亚法案制订者;《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杰尼亚大学的创始人”几行字。我想只要知道一些拉美史的无不对杰斐逊肃然起敬,而绝不是因为他当过总统。应该看到,我们这种沿革几千来的以炫耀权势地位的价值认定误导了人们价值的取向,诱发人们的名利之心,所以总有人拼命往政道上挤,不是说这是坏事而是说价值的取向“条条大路通罗马”。
崇尚务实,不事奢华。我们希冀人生价值观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