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聪今年3岁,上小班,是个漂亮的小男孩,第一次见面,我就被他明亮透彻的双眸深深吸引住了。可在日后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经常一个人木然地呆着,而且语言发展存在一定滞后。
吃午饭时,孩子们都陆续开动起来,聪聪却东看看、西望望。老师提醒后,他才皱着眉头指着饭说:“喂。”
一个来园的早晨,妈妈走后,聪聪除了叫着“妈妈,妈妈”,就是用手一个劲指着。一开始我以为他想让我带他去找妈妈,仔细一看原来是指墙上的钟,到底什么意思呢?再问,他也只是伸出四个手指,张了张嘴,仍没有表达出确切的意思。
自由活动时,聪聪独自坐在座位上,不和其他孩子交流,虽不时看看旁边孩子正在玩的玩具,但无其他反应。我对他说:“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他只是怯怯地指着玩具说:“哥哥、玩具。”仍旧未曾离开自己的小椅子。
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在聪聪的一日生活中,为此我与他的家人进行过多次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惜字如金”的背后
因为爸爸工作较忙,聪聪的生活起居、入园前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妈妈照顾,聪聪的语言多以单词为主。入园后因妈妈要工作则由奶奶负责接送。
聪聪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穿衣吃饭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直由妈妈包办。奶奶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对于我发现的问题也有同感,且与妈妈的教育理念经常有不同,奶奶要求孩子样样事情都自己尝试做,常常忽视孩子的能力所及。因此聪聪经常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中不知所措。
1.成人不科学的教养观念
儿童语言的发展需要语言刺激,且越早越好,否则可能会滞后甚至出现障碍。聪聪每做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妈妈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与人交流的机会就被一点一点“剥夺”了,使得他在两至三周岁这一语言发展关键期缺失了很多应有的语言学习机会。
2.自理能力弱,缺乏自信
聪聪语言发展滞后与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他自幼的生活起居都由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入园后与其他孩子的差异明显表现了出来,一下要面对诸多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问题,顿感“无能为力”,变得缺乏信心,无法主动与人交往,沉默、孤单成了幼儿园生活的常态。
3.家庭成员教养观念不一致
聪聪家里有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爸爸的忽视、妈妈的包办和奶奶的强势,三人并未就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也并未尝试沟通,尤其是妈妈和奶奶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平生初次经历分离的聪聪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谈不上陌生环境中安全感的建立,无形中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大家不开心都是因为自己,因此在家讲话就更少了。
几点建议
1.不回避、夸大问题,和孩子一起建立自信
要使孩子能大胆开口表达,帮其重新建立自信是关键。家长要冷静面对,从简单的拿调羹做起,以耐心、鼓励的姿态,尽可能帮他克服畏难情绪。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聪聪是一个爱唱歌且节奏感非常好的孩子,每次在宽松的角色游戏时,他都喜欢到小舞台上为大家表演,每每这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大方、自信,且口齿清晰。为此在游戏讲评时,我都特意请他到全班孩子面前表演,大家一次次认可的掌声帮助他逐渐找回自信,弱化不足。家庭和幼儿园双管齐下,孩子在感受进步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自信心增强,也会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游戏中创设愉悦的说话环境
在游戏环境中,幼儿是最放松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结合游戏情境从短句的学习开始,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说“我想和你一起玩,我要和你玩积木”等等,给他做示范。当然有时孩子在互动中会简化句子,如只说“和你玩”,此时成人应适时装装“傻”,适当耐心等待,以刺激他大胆用完整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表达的流畅先于正确的原则,切勿因为急于纠正错误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应让孩子感觉到语言学习是有意义、有意思的过程。当孩子能自觉自愿、流畅地表达时,再通过启发和示范,逐步引导他自觉纠正错误,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家庭成员构建一致的教养关系
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年轻父母需加强与祖辈沟通,平时就一些问题向长辈请教,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双方都积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取得一致。这样既尊敬了长辈,为幼儿树立孝顺的榜样,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4.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需和幼儿园合作。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且较科学的,家长与教师多交流,一方面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语言方面的表现,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向教师学到科学的语言教育方法,全面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