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不起来的教育的杂文随笔
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在文件上口头上会议上喧嚣了几年,终于发现他不能量化,找不到尺子,不知道孩子什么水平,于是渐渐沉寂,面对升学、名利、面子的压力,当初大力提倡的人也不大好意思出来为这理论撑腰,怕被家长指着鼻子骂。教育官员更不敢说话——你敢为我们上不了985211的孩子的前程负责?!于是父母们重新操起棍棒,城里棍棒不易找的就或抡起画板、钢琴、XX琴、鼓锤(总之就得找到一样或几样),相关的专家理论也跟上,《凭什么教育一定是快乐的?》《没有一种成功是容易的》……
教育上也总是有许多扯不清的东西,各方理由都大得很。名流说不要相信快乐教育的专家,那我们要相信从小受棍棒教育的名流吗?上帝却死活不给我们一把尺子,而世俗的指挥棒却高悬,于是口水多——包括我的这些啰嗦。
名流的善意我毫不怀疑,但出发点错了,也就极有可能是毒药。这样的文字在当下如此广泛地传播是可以理解的',它给家长和老师撑腰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文辞比较适合在少年管教所里---我仿佛也觉得当下太多家庭像是少年管教所。
唉,好人好事难做啊!教育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那我们还是做坏事吧!……这就是我面对大众看待孩子教育的感受。
从提高成绩的成效看,快乐确实是背离了,强迫是最奏效的了。顺其自然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那就“扭瓜”吧。这也几乎可以扩展到生存的各个领域。
总觉得中国百姓的生存哲学里透着深深的悲观气息,受苦的思想在国人意识里一直是很有市场的,总之就是一切都需要争、斗和迫,人生就是“伤心太平洋”,好好地过生活似乎是极其难的事---因为他的另一种叫法就是懒散、不思进取、鼠目寸光……
享乐主义自然是被人唾弃的了,但无论如何“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受苦折腾”未免也太悲观。但在当下却是普遍的一种心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来你一定会感谢拼命努力的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就是要不断折腾”,“一定要在班上XXX名”“人生一定要---受苦!……”。少壮与老大肯定是有关系的,但能提前看到这关系的只有神,不是哪个凡胎能提前预测。可是当教育和受教育都成了受罪,那人生还有什么活头呢。中国人意识里什么好东西都是受苦出来这观点市场很大,其实是挺奇怪的。成功需要汗水,但一定不是打骂惊吓或拧出的冷汗。信仰,爱,兴趣所形成的热情才是成功真正的催化剂。
那些文字大多宣扬要重获惩戒孩子的权力,抱怨《未成年人保护法》夺走了它。我以为这权力不曾丢失,仅是有了一点度和方式的限制,未尝不是好事---难道一定要皮开肉绽?妇女、儿童、老人需要靠国家机器立法来保护已经说明社会道德沦丧了---当然,说成“法治健全”也可以。这样的法规本来应该在上世纪或上上世纪‘水深火热’时出来的,现在应该是到了不需要的时候。按我的理解,棍棒教育从未停止,但之前大多用在孩子犯了错,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更多地针对孩子没学好哪个知识,或排名掉了XX名,或没考上XX校。现在绝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努力的结果差不多就等于比别人好---哪个方面都比别人好。你数学考30分,你还敢说努力?!——不可原谅,该打!无论如何,从最简单的数字上看,0-100名次之间,总得都有着落。只承认0-20名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一种偏见。
集约化教育的整齐划一使“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根本原则流于口号,难于实现。更要命的是整个社会对“成功”理解的偏见。无处不在的经济观念使教育成了市场行为,家长是老板,孩子是产品,老师是工人(比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园丁”被动得多,压力也大得多---老板是上帝啊!)。
如今家长不能仁慈地对孩子,大多数人归咎于质监局(教育部)的高考。“孩子,不要怪爸妈狠心,高考在那里……”---这是多少人心里想对孩子说的话。我想考试永远存在,不高考也会有低考、X考,个人左右不了这个文明世界,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被它左右。
但我以为从生活的终极目的看,做所有的事都必需是有趣好玩的,做不到是因为各种不易避免的局限,比如文明人创造出的潜规则之类的,但总是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吧---当下真是忘得差不多了!而且还振振有词,这就可怕了。这样只会越走越远,直到社会成为一个地狱。
这世界能抵抗时间刷洗的唯有兴趣、信仰和爱。无论如何机巧的技术、算计都会如泡沫一样瞬间消失。我不相信一个人一直做着自已喜欢的事不算是一种成功(赚到钱倒未必)。更无法想象一个人受着罪做着自已不喜欢的事情而成功(但貌似总能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我想那不过是站在观者的角度去看的)。但做着自已厌恶无比的事情赚了大把的钞票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当下教育如此草木皆兵只能说明:人心还是阴暗的;社会是不够阳光的;家长是吃饱了撑的;老师和孩子们是悲惨的!
把工作做成味同嚼蜡,赚钱赚得身心俱疲,学习学得需要去跳楼……这些都是罪过!而我们要去做罪过的推手?
【快乐不起来的教育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2.对不起杂文随笔
6.近来的梦杂文随笔
7.慢慢来的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