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人们普遍注重仪式感,节日尤甚。六一节还没到,各种与儿童有关的活动、玩具优惠打折广告铺天盖地。走进商场,儿童玩具品种琳琅满目,看着孩子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玩具从身边走过,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无论爸妈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个个都可以被养成王子和公主。有个朋友到乡下给孩子过满月,汽车座位和后备箱塞的玩具可以开个小店。已经有两个外孙子的高中同学,每天在朋友圈里晒一大一小宝贝的生活照,和宝贝同时出镜有赛车,摩托车,小火车,冲锋枪,钢琴……
同学边抱怨边乐呵,照片日更。今天是六一节,一早看新闻,多是与儿童相关的信息:父母陪伴调查、学校减负、游戏、网络安全等等,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身心成长。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儿童节,和那些年陪伴我们长大的快乐。最清晰的记忆是上小学时过儿童节。早上一定要穿干净的白衬衣,蓝裤子,系好新的红领巾,去学校参加庆祝活动,民院大院里的孩子,不记得有谁会在这天得到玩具,有的只是对节日久久的期盼和节日到来时欢悦感十足的心情。有一年被挑入皮筋方队。要在六一节参加全市中小学艺术操表演。参加跳皮筋的全是清一色的女生,被选入的条件皮筋跳的好+长长的头发。参加表演的前一天,老师给每个人发两条或粉红或大红的丝带,要求表演当天在辫稍上系成漂亮的蝴蝶结,活动结束后丝带归个人。于是整个六月,学校里随处可见头上系有丝带的女孩,能够被选入皮筋队也就成了许多女孩的盼望。生长于物质匮乏年代的我们,极少有从商店里买来的玩具,但并不代表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玩具,更不说明缺少属于孩子们的游戏和快乐。校园,因有众多孩子的嘻嘻玩耍而从不显得寂寞。春天,翻过院墙去大土窑洞放风筝 ,夏天,去校园对面的大河玩水,秋天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跳皮筋,冬天去大操场溜冰。女孩子的玩具多是自己动手做的。过年,院子里不时有人家宰大公鸡,女孩儿就等在旁边,看那鸡不动了,乘鸡还没凉,动手把靠近脖子、尾巴处漂亮的长毛拔下来,放进早已准备好的铜钱毽托里,这样的鸡毛做出的毽子踢起来会很轻灵。沙包是女孩子用来玩跳房子的必备工具。谁做好了新沙包,就会跑到院子里大声呼唤同伴出来玩。不一会儿,四院里的孩子就集合齐了,大家跑到马路上用粉笔画好要跳的房子,分好人,开始比赛。规则是孩子们约定俗成的,往往还没比出输赢,院子里就传来家长呼唤吃饭的声音,大家一哄而散,带着满头满脑的汗水回家去了,吃完了晚饭,天刚擦黑,捉迷藏的游戏就开始了……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则《牛蛙之殇》的文章。一个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小学名校,从三岁开始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六岁在冲刺著名学校面试时,孩子因面部抽动,无法安心静坐最终被学校拒收。孩子的父母,及父母双方的父母协商决定让孩子出国,写下此文的爷爷最后说,不想要一个成才的孩子,只想要一个活泼健康的孙子。长时间的无语……还快乐给孩子,很简单的事,在当今成了奢望。关爱孩子,不应只在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