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认真的去设计教学过程,要更加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不至于出现因紧张而忘记用课件,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生活中的负数教学随笔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生们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认识了负数的意义,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课堂上三维目标有明确的落脚点和实施方案,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感受了数学的学习乐趣,并在实际练习和课后的调查中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1、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题而言,课题本身很新,学生的感知也很有限。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本人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概念引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并通过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出课题;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借助温度情境,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计上所表示的度数这一环节,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能通过温度计上读写出所表示的摄氏度,并说出各摄氏度所表示的意义,比较温度的大小等,顺利完成了对概念的初步建构。巩固拓展阶段,师生一起讨论了“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不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感悟到正、负数的应用价值。
2、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每个情境的设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教学目标服务。再加上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
3、教师语言的精练性以及指向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的精练性以及指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本节课我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造成学生不知所问;在课后听课教师的反馈中知道,多数老师也都十分关注教师语言的表达。在课堂上,不论是从思维的实际价值上,还是从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上都显示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教师的提问更具有启发性,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有充分的体验,能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应该是每位教师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4、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同样的一篇教学设计,为什么名师、名家能上的有滋有味,而有的老师上的却只能是一杯白开水?一方面的原因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把握,而更重要的是名师、名家能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能顺应学生的思维并把学生生成性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的有效资源来对待。
在本节课后的听课教师问卷中得知,针对学生是否动手拨温度计的问题或直观认识温度计以及学生对0的归属理解过程中的问题,有多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思维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课前预期的设计有既定的目标,这是必要的,也是要充分考虑的。但怎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把握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有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机智的驾驭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醒自己,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情、关注学生的思维;敢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矛盾冲突的碰撞点和学生认知的困惑点,及时的加以放大,努力使问题公开化、明确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课堂教学不是表演,让数学课更加真实、自然,贴近生活,让数学课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生活中的负数》是小学数学实验课本第八册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负数的必要性,了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生活中的负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把握了数学概念的实质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运用”的过程。
一、亲历产生过程,在体验中感悟
负数在生活中是鲜活存在的,学生是生动的`个体,在生活中对负数也有着这样、那样零碎的经验积累,老师在这节课上与学生一起经历、感受生活中的负数,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对负数有了整体而系统的认识。这节课用玩“石头、剪子、布”这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法记录输和赢的次数,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记录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不同方法进行展示,学生1,用原来的数记录;学生2,在前面添加了文字;学生3在前面添加了图标;学生4则运用了正、负号。在出现了这么多记录方法之后,我让大家评价一下这么多记录方法,学生马上发现,原来的数记录时不能清楚地表示意思,而运用添加文字和各种图标表示时只有自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此时,教师进行了关键性的点播,“同学们想过没有,你的记录方法你明白,他的方法他明白,而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怎样的表示都能让
大家都能明白呢?”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需要??要找到一种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数学符号的需要,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的“统一”。此时。水到渠成,大家一致认为学生4用正负号的表示既清楚,又简单,大家一目了然。这样,让学生在记录数据这一活动中学生产生了认识的冲突,体验了负数产生的需要,也感悟了负数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几种记录的强烈对比,从文字??笑脸哭脸、带有方向的箭头、钩或者叉??正号负号不正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吗?所以我认为让学生亲历负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负数的意义与价值是本课的一大特点。
二、捕捉生活素材,在运用中深化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负数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的,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负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理解,精心捕捉了生活中的素材,如:天气预报、上下电梯、海平面、确定位置、跑步中的风速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这样把认识负数的本质放到了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生运用对负数的初步认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深化了对负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温度计这个简易而又朴实的教具让同学和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先让学生拨一个5度,接着再拨一个负5度,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认知上的冲突,他马上发现如果把最底下的刻度表示0度,负5度就无法拨了。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拨不出来?要想拨出来必须先找到什么温度?”温度计的有效利用,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和所学知识的密切相连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反思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感受到了数学的力量。同时,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感悟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也初步感悟到负数大小的比较,更进一步体验到了正、负数表示的是方向相反的量。教师又创设了电梯上下的情境,黄山、吐鲁番盆地与海平面的直观图,向东或向西相反方向的行进,让学生表演刘翔跑步与风速的方向,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了掌握,学生也更深刻的体验到正负数方向的相反性,这是概念的本质核心所在,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一是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降低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三是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精细。
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进一步的探索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随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