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玲或许已不在江湖许久,但江湖上还是有倔玲的传说。
2012年暑期在美国学习时,倔玲在人人网上发了两篇日志。一篇关于英文考试。她参加过雅思、托福和GRE三大出国英语考试,均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日志下有人夸张地回复:“看到楼主的考试分数,初看一遍心已下沉,再看一遍泪已夺眶。”另一篇则比较浪漫,关于当时热映的《蝙蝠侠3》,不过标题就已经说明这不是一篇粉丝视角下的影评——《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文本酷儿化和其他吐槽》。可能这标题里就有让人无法理解的词,但是,熟悉倔玲的人都知道这是她写作的常态。她热爱英美文学,不过很难称她是文艺女青年。如果非要贴一个标签,那么或许可以用倔玲自己提出的概念:文科geek。当然,同学对她还有个更大众化的叫法——学霸。
不经意锻造的“英语大牛”
大一入学之后,倔玲第一次惊艳全年级,是她的雅思成绩——8分。到了大四,倔玲已经考遍了三大出国英语考试,每项均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英语大牛”是第一个贴在倔玲身上的标签。然而,倔玲认为这只是她热爱英美文学的副产品——大量阅读和大量观影,让她的英语水到渠成地好了起来。倔玲曾在日志中写道:2012年去美国,因为口语太好,餐厅服务员没有意识到她是留学生,因此没有向她介绍面包中各种酱料的区别。
对于这些和她本科生涯纠缠在一起的考试,倔玲有自己的独特反思:“出国英语考试的意图,不在于筛选,而在于测量。”倔玲认为,托福和雅思的目的在于全面测量一个人的英语实际水平;GRE的目的则是考量一个人在英语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技能。在有关英语考试的那篇日志里,倔玲对出国英语考试做了全面分析。但是,高分大牛倔玲并没有给出所谓的复习建议或者备考技巧。在倔玲看来,为了通过考试而突击复习的策略完全是错误的逻辑,最本质的备考手段,应该是持续不断地提高英文能力,以达到能够出国学习的水平。
至于GRE,倔玲认为这是在国人话语里被异化和魅化的典型。提起GRE,大家头脑里自然浮现的就是一个变态加恐怖的形象,是横亘在国人通往国外研究生院路上的最大敌人。“其实GRE不是敌人。”倔玲在美国期间选修18到19世纪的英国文学时,发现启蒙时期的诗歌里,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GRE词汇。倔玲意识到,GRE的可怕之处实际上在于国内和国外本科教育的鸿沟——我们用一种迥然相异的方法度过了本科生涯,但是要面对为美国本科生涯准备的考试。“国内的文科真是太好混了。”倔玲如此感叹。
倔玲犀利地指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你那三年都干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