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伫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过人胆略、恢宏气度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逝,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时代儒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诸葛孔明在赤壁大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瑜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