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师教育故事

时间:2021-08-31

  写作,从来都不是仅仅关于文字的游戏。写作的背后是情感,是思想,是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写一个教育故事也是这样,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这个故事本身。我们是希望读者能够深刻地记住这个故事,情感上被这个故事打动,甚至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进而有所思考。

  所以,关键是的怎样发现并书写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功底。其次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引人思考,提升其思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炼”主题。下面,我分别以我的写作实践为例,谈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打个比方来说,第一个主题就是谈如何炒菜,第二个主题谈如何放盐;第一个主题讲如何画一条龙,第二个主题讲如何点睛。

第一个主题:书写

  如何发现故事并把故事写好

  第一、寻找值得书写的故事

  我采访过很多老师,他们都觉得生活中都是一些常规的琐事,一天到晚无非就是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老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活动范围确实很狭窄。老师每天的工作都是与学生打交道,几乎不与其他人有交集,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样说起来,每天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故事多倒是很多,但大多都是很单调的,枯燥乏味的,没有书写的价值。

  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老师们用心,总能在一堆沙砾中找到金矿。这个用心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第二是要用心地分析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忌讳的就是用常规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常规的事件。第三是要用心地去书写,舍得放弃休息时间、娱乐事件,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些故事变成文字。

  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某一天,一所学校的孩子在课间与同伴追逐打闹,意外受伤。事件发生后,学校马上对孩子进行了医治,并迅速通知家长到校处理。这个过程中,由于班主任在处理上小小的疏忽,使得受伤孩子的家长与另一方产生误会。事后,学校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才消除误会,平息了纠纷。

  这次意外事故深深触动了校长。她想到:“应该拟定出一个更细致、详尽的流程图,在环节、方法和标准上给予指导,教师就不容易出现纰漏了。”

  很快,“学生个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流程图”出炉了。事后,经过大家不断完善、修订后,该校的管理流程图由最初的30余张发展到如今的约100张。从集体朝会、午餐管理、晚自习等一日常规,到毕业典礼、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常规管理事务,都有详细流程。

  校长说,以前,教师由于疏忽没有将事情办好,会很内疚很难受;而作为学校领导,事后再责备教师也于事无补。现在,各部门都按照流程图办事,校长就可以放心地“撒手”了。

  这也是一个常规的小故事,无非就是学生间和家长之间的小摩擦。但是,这个小故事值得书写的关键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关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并由于这样的思考,形成了一项新的制度。经过这样的书写,不仅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也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

  因为种种原因,有一所城区学校暂时不能开展足球运动,学校足球场闲置,球门也显得有些孤单。然而有一天,这球门却惹了祸:一个学生爬到球门上端再下来时把腿摔伤了。

  顿时,这事在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为解决问题,老师们纷纷出主意。有老师说:“得赶紧设置警示语才是。”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反驳:“警示语就能杜绝学生爬到球门上去吗?得多对学生进行教育!”“光教育也不行啊,总会有学生想去玩一玩!我看得有人守着才行。”“守着?不可能从早守到晚吧,那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看,最好把球门拆了。”但是,拆球门也是治标不治本。

  通过仔细观察,校长发现,促成学生喜欢并能攀爬上球门的,正是门柱上那不起眼的用来挂网的铁钩。没有它,攀爬失去支撑,学生无法爬上去,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很快,随着挂钩的“消失”,也就没有学生再去攀爬这个球门了。

  最后校长说,问题解决了,但“挂钩事件”却再次引发校长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

  这也是一件小事,但是校长发现了超乎这件小事之外的意义。一件小事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背后有没有超出事件之外的意义。有就值得写,没有就不值得写。这“有”与“没有”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一把现成的尺子供你去衡量,关键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了。

  第二,要凸显矛盾冲突

  找到一个可以写值得写的教育故事后,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故事的关键环节呢?重点写什么?也就是说,在一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我们选择哪一部分进行强化处理,浓墨重彩地呈现给读者?

  我先举一个简单直白的例子来说。街上并排走着两个人,各走各的,相安无事,肯定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如果这两个人突然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周围的人肯定一下子就围上来了。

  这个例子揭示了“故事写作”的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矛盾冲突”。任何小说,任何剧本和电影,都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我们写教育故事也不例外,必须紧紧抓住其“矛盾冲突”所在。

  当然,这里所谓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文学用语,并不是真正的吵架和打架。在故事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节奏的紧张与舒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思想的强烈反差。总之,不能平铺直叙,不能一塘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20**年3月,我到阿坝州金川县采访一位普通的藏族教师胡永利。后来,这篇人物报道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教育导报》也以整版的篇幅刊发。这篇报道还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并获得不少新闻奖项。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以《村小之恋》为主题,营造了一种与“爱情”有关的浓烈氛围。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关系,突出戏剧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下面是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胡永利今年39岁,但是他在村小任职已经22个年头。(注:39岁和22年是一组对比)22年来,他忙于工作无暇谈对象,却把高山上的村小当成了唯一的恋人,本可另攀高枝却主动选择跟村小长相厮守,周末也高高兴兴地忙着跟孩子们“约会”,他用22年的青春年华谱写了藏族青年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注:无暇谈对象与以村小为恋人形成对比)

  22年来,不少学生都长大成人了,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并成家立业。“有一个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还有一个是在西南民族大学……”说起这些,性格内向的胡永利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然而,39岁的胡永利至今单身,孑然一人。(注:学生成家立业与老师孤身一人形成对比关系)

  说起这事,大姐胡永秀直抹眼泪:“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了,对个人事情老不上心。给他介绍对象,他总说上课忙,或者说要补课,就推掉了。”

  胡永利的妈妈也在一旁搭腔:“他一心带娃娃,对象也不谈,每天都要天黑了才回家。周末也很少在家,别人都休息了,他还要去给娃娃补课。”

  (注:这两段是通过亲人姐姐和母亲的描述强化了胡永利在“谈对象与教学生”这两者之间的对比选择)

  就像妈妈希望的那样,胡永利爱上了村小,爱上了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娃娃。“独自一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感觉有点寂寞。但是一回到学校,看到学生了,寂寞就消失了。”

  (注:这又是一组对比。没有爱人,寂寞;看到学生,寂寞消失)

  第三、要具有说服力

  大多数情况是我们遇到一个故事,并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和思考,发现其内在的价值。但是,有时候也可能是我们由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想要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直白地跟读者讲道理。怎样才能让读者深刻地记住你所说的事情,并心悦诚服地相信你所阐述的道理,那么就需要借助故事的力量了。

  现在,锦江区的老师们都要搞“小专题”的研究和写作。我就以此为例,说说什么样的故事才具有典型性以及如何写好具有典型性的故事。

  20**年4月,《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我采写的《回到粗糙的地面》。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锦江区推进教师“小专题”研究。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20**年1月8日下午,贺清平捏着一份发言稿,紧张得手心冒汗。在成都市锦江区举行的“小专题研究”表彰大会上,他代表老年教师发言。他的“小专题”《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获得二等奖,并得到800元的奖金。

  贺清平今年49岁,是成都市顺江路小学的语文教师。顺江路小学的前身是厂矿子弟校,相对薄弱。从教几十年,贺清平从来没有真正地搞过教育科研。

  20**年,当“小专题研究”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感觉一片茫然。

  “什么是小专题?”“怎么进行小专题研究?”“它对我和学生真的有帮助吗?”贺清平在心底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但是,由于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小专题研究”成为顺江路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贺清平说:“真是赶鸭子上架呀。”

  在我写锦江区小专题的新闻报道时,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为了说明“小专题”真的对教师有帮助。为什么这个故事有说服力?因为这位老师年龄大,以前从未搞过教育科研,如果连这样一位老教师都从中获得收益,其他年轻老师可想而知。

  在这个故事的写法上,我也注意了前后对比,以突显“戏剧效果”。一方面,他是薄弱学校的老年教师,以前从未搞过科研,最初面对“小专题”时一片茫然;另一方面,他获得了二等奖,800元奖金,而且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两相对比,故事的说服力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让读者身临其境

  让读者记住一个故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也看到这个故事的发生。但是,一个故事既然已经发生,我们的读者便再也不可能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故事的发生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写,把读者也带到现场去。也就是说,作者要尽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等等,都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出来。

  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关键的是要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是说要写得很细,写得很多。事实上恰恰相反。细节描写的诀窍在于写得少,在关键点上浓墨重彩精描细写,在关键点之外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这样形成反差后,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2008年,四川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作为记者,那段时间我主要都是奔波在灾区。我们记者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让读者也能通过文字阅读身临其境,感受到灾区人民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我举例说说。5月15日,在德阳市体育馆,我们偶遇了谭千秋的两个女儿和他的妻子张关蓉。在当晚发出的稿件中,我有以下这样一段描写:

  谭千秋遇难后,张关蓉剪下丈夫的一缕头发,缝在一个红色的布包里,用一根白色的带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1岁零5个月的小女儿,似乎还无法感受到失去爸爸的悲痛。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嫩嫩的小手去抓那个红色的布包。张关蓉从女儿手里抢过红布包,在女儿面前晃一晃:“这是你的爸爸,这是你的爸爸。”说着说着,张关蓉就呜咽了。

  那时,我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我感到整个体育馆里,气氛压抑、沉重,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到精彩地描写一个故事,在用词造句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多用动词。多用动词,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写作法则。据我了解,每一个写作课老师,每一个作家,对这一点都非常强调。在上面这段描写里面,我用到了剪下、缝在、挂在、抓、抢过、晃一晃、呜咽等等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再现那个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

  当然,要让一个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读起来顺畅不难受,在文字上还有一些小诀窍。最主要的是要注意简洁,多用短句,多用逗号。这样,文字才显得短促有力,清新自然。切忌把几重意思用同一句话表达出来,最终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