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自读课文,理解路人之爱,进一步体会“情满人间”的单元主题,受到爱的教育。
2、在小组讨论与质疑中,学会品读感人的语句,并发表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两颗钉子》中体现的“路人之爱”,从中受到感染,并学会欣赏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两颗钉子》与《捡垃圾的老人》在对人物的描写和文章的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1] 前两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吗?(爱)
[2] [教师导语] 爱是伟大的,她让小小的鲁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忍饥挨饿地攒钱,仅仅是为了给母亲买一枚胸针;爱是神奇的,她能创造出一个神话般的奇迹,让生命垂危的迈克获得新生。这节课,我们再次来体验人世间的真挚的爱心。
[3] 请拿出课文《两颗钉子》。
二、授课: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质疑,教师巡视指导(8分钟)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老师每读一遍都受到感动,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读书,边读边讨论,注意自己受感动的地方,有疑问的打上问号。
[自由朗读是为了整体感知课文。朗读有利于学生直接接触文字,有利于他们梳理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虽然这种感悟、内化是不明确的,是浅层的,但它是下一步展开质疑讨论辩论的基础。朗读也有利于一部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明白自己什么地方不会读,或读不通。这个环节不需要布置什么阅读任务,就是读书,读通课文。因为这是整节课的基础。而小组讨论质疑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读书,谈体会质疑,这样就能做到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习。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既可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又可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有目的性,有深度而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