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课件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这些话?(明确: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我们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而委婉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中为什么用了十三个引号?(明确: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标点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我们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的,这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只顾自己。所以,在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