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31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媒体设计]

  1.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2.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