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五步阅读法: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深层探究;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3、讨论法。
4、发现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句式表达出来。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然后用“我觉得(发现)……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邓稼先画像、剪辑好的有关“两弹一星”的新闻综述录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汇总交流,了解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播放已剪辑好的有关“两弹一星”研制者的新闻片断。
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感受其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二:
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5篇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第三单元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今中外名人不同的人生画卷。今天我们打开第一幅画卷,走近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设计三: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知。这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是更高尚的,更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而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学习《邓稼先》,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
二、资料汇总、交流,了解相关背景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公开展示、交流。图片用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多媒体显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的光辉一生、邓稼先先生的故事、我国核武器研制史等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
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
宰割筹划
⑵解释词语并造句。
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⑴huánɡ xiǎn lù pìn xūn cuì rú yān zǎi chóu
⑵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四、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1、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
多媒体显示:
⑴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⑷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题交流,需求人人发言,如有不同意见,可交付老师评议,教师可说出自己的看法,供小组参考。然后每组选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⑴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⑵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也可分析其他小标题,此处略。
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⑶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所受到的震荡,作者为中华民族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从侧面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民族的一腔深情,对老朋友的满怀厚意。
⑷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出乎意料,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恐怕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也在写自己。
2、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⑴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②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④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
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⑥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斯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①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②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③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④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⑥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⑵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①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②“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学生明确:①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②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死不懈(松懈) 截然不同(截止)
B、层出不穷(穷尽) 热泪盈眶(充满)
C、死而后已(停止) 家喻户晓(明白;了解)
D、马革裹尸(皮革) 可歌可泣(不出声地哭)
2、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⑴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⑵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⑶每家每户都知道。()
⑷值得人们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⑸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3、下面的名言警句,请你读一读、背一背,你能再写出几条来吗?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难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
──意·布鲁诺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他们趋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法·蒙田
4、课外收集邓稼先先生的故事,结合你对邓稼先的了解,请为邓稼先写一个小传,并加上简要的评论,表达你对他的赞扬、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1、A
2、锋芒毕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可歌可泣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