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课件内容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荷塘月色的课件,欢迎查看!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加强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 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教法: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 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某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体感知(听录音,然后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整个社会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内心极度矛盾,因而想借赏景排遣苦闷。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2.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畅游,作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了吗?
学生齐答。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三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朗读这个段落。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先提问后师生共同明确: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
五、重点赏析: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四人小组讨论: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它们?(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明确,如下表: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六、布置作业
1.预习第五~第八自然段
2.思考: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觉得用得非常好的动词,想想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师生互动,赏析第五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很贴切的动词,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动词。
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明确。
“泻”:写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赋予月光以动感,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的美感。
“浮”:写出雾的轻柔,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飘渺的姿容。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
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