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杜甫的《登高》感情浓烈深沉,适于朗诵,而学生平时对于朗诵这一块不是非常重视,本节课力图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内心的悲情,在反复不断的朗诵中感受这种诗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登高》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活动2【讲授】介绍背景
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活动4【讲授】赏析诗歌
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
诗人的这种悲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生分组自由讨论
(一)前两联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②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③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和诗人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这是完全不同的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师作朗读指导: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两种,落木、长江。
师:“落木”指什么?
明确:落叶。
师: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明确:落木让人联想到的是急风劲吹,吹落满地黄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落叶就只见树叶。
师: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师:如果落木有人生短暂之感,“不尽长江”又指什么?
明确: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一对矛盾的?
明确: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