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初一上册是刚接触地理的阶段,学生对地理还是很懵懂,下面小编分享地理初一上册课件,欢迎参考!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点)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 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旋转特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3.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重点图:P11图1.19,P12图1.20
三、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小→ 表示范围大→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表示范围小→ 内容详细
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辨别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识记图1.24 一些常用图例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弯曲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识记图1.29
(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海拔不高,<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第二章 陆地与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识记P29图2.6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识记P37图2.19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