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谓语”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三、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将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刘备,天下枭雄。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赵王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
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