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
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
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
[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
[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
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
[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
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
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
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
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
[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
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
[投影:箭穿双心。
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
[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
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
[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
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