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故乡》的教案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的

课文《故乡》的教案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

  (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可以ppt投影)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词语意义见附表)。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抽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在此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师:“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生:①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③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明确:“我”回故乡的心情是很悲凉的。

  过度——师:“我”的心情如此悲凉,那么故乡的乡亲父老给了我安慰吗?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

  师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A.闰土:

  少年闰土: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②闰土:忙月的儿子。

  ③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⑤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⑦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⑧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⑨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师、生: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②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老爷!……”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⑤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⑥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师、生: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二课时)

  B.杨二嫂。

  以前的杨二嫂: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现在的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②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③“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④迅哥儿,你阔了…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来自网!

  …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⑤你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什么都瞒不过我。”

  ⑥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⑦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生:以前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揽生意。现在的杨二嫂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自私势利、刻薄放肆……

  反思:学生可能会忽略“我”,要提示学生注意把握。

  C、故乡的其他人:

  ①“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故乡的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来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东西上,那一扫而空的不仅仅是屋里的东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土亲情的淡漠让“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业布置:

  1.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2.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