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时间:2021-08-31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一、被迫的英雄

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

  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平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