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
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杂华靡靡芳腴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5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分)
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
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