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原文和译文解析

时间:2021-08-31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度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是,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是,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

  参考答案

  4.A

  5.C解析:“貌阅”理解错误。是裴蕴提出的一种核实户口的措施。为了增加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每个户口均由官员检阅,与本人核实,落实性别、年龄、人数。

  6.D解析:“裴蕴想挟持皇上”错。

  7.⑴ 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给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苏威除名为民。(“揣”、“推鞫”、“乃处其死”补充主语、“便”各1分,句意1分。)

  ⑵ 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匿于永巷”“驱”“ 缢”“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