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参考

时间:2021-08-31

颜渊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参考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