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优秀篇」
不到一年,XX省XX市大辛店镇XX村就像变魔术一样——从过去“插不进脚”的脏乱山村变为现在的“好客XX最美乡村”。
过去“垃圾围村”,现在垃圾入箱,房前屋后的果树把村子掩映得葱郁悠然;白墙灰瓦的传统胶东民居随处可见,石板水泥路取代了过去的土路,串联起整个村落……
“村里积了几十年的垃圾清理了,全村正在谋划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在想法子搞农家乐!”XX村党支部书记宫恩利告诉记者,“大伙儿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都行动起来了。”
在XX,变化的不只是XX村。2012年,XX相继启动了“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联户解难题,带着“经营农村”的命题,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为各村规划出发展致富路,实实在在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搞“运动式”帮扶
XX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有“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被外界誉为“人间仙境”。不过,与城区建设的日新月异、景区的如织人流相比,XX农村的发展步子慢了,显得有些冷清。
XX并非不重视新农村建设。来自XX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当地先后投入4.2亿元用于“三农”建设,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捉襟见肘。
送钱、送物、送慰问,通水、修路、搞绿化,虽然在面上容易见成效,但农村亟须解决的一些公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节日式”走访、“运动式”帮扶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变化。
“当前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弱化,自身没有能力兴办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这是XX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XX市委书记张代令说。
这名出身农家的地方一把手认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就得把干部下沉到农村,在炕头上和老百姓“认亲戚、交朋友”,改善村容村貌,增加集体收入,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性问题,这样才能夯实执政基矗
2012年3月,XX市先后启动“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本着“把农村的事做得更实在些”的原则,该市组织1.1万名机关干部驻村联户,从基础工作抓起,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的公共性问题。
为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4月初,张代令亲自带着铺盖来到XX村,在村里一住就是7天——搞调研,听座谈,与村民一起谋划发展。大家一看一把手“动真格”了,纷纷带着铺盖下村了。
按照规划,XX市24名市级领导带头包村蹲点,全市140个部门本着“党群部门包难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科部门包专业村”原则,实施对口帮扶。1.1万名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户群众。同时从市镇两级选派123名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到相对薄弱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对全市577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清理农村垃圾、整治村容村貌做起。XX市建成了“村集、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村村设立垃圾箱,倡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环境影响人、制约人,谁不希望家门口干干净净?有了好的卫生环境,村民随地扔垃圾的习惯渐渐得以改变,“甚至连小孩吃冰棍都知道把垃圾扔到箱子里去”。
在村村通的基础上,XX市财政出资、包村部门“化缘”,在各村实施户户通工程——每家每户门口都通硬化路面,改变了雨雪天农村满是泥巴路的情况。
此外,XX市对所有乡镇中小学完成了调整布局和校舍改造,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和设备更新,建成100多所标准化中心村卫生室,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
小门家镇岳家圈村村民李建敏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堆积多年的垃圾没有了,路灯亮了,村子美了,一些堵心窝子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让农村美起来 让农民富起来
XX市不仅创建“美丽乡村”,还致力于经营“美丽乡村”。在张代令看来,“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拓展增收渠道,致富过日子。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打造产业链,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在推动乡村发展中,XX没有满足于“外表光鲜”,而是力争做到“兜里有钱”。坚持规划先行、打造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品)”,这是XX创建“美丽乡村”的独到之处。
面对深入乡村的机关干部,张代令多次强调,干部下基层,忙要帮到点子上,不要只是给钱给物,而要整合资源,因村制宜帮助各村制定发展规划,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创建,产业是关键。XX依托特有的葡萄与葡萄酒、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注重挖掘各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优势产业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扶持乡村发展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延伸农村产业链。
在市级领导和包村部门的帮助下,XX村围绕周边国际高档葡萄酒庄群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出木兰风情村的总体思路。昔日偏僻僻静的XX,经过改水改厕、民居改建、道路硬化后,如今变得热闹起来,一批批游客来此观酒堡、品美酒、吃农家饭,品味特有的“木兰风情”,过足了乡村旅游的瘾。
与XX村相距17公里的`小门家镇岳家圈村,过去主要靠种植苹果、樱桃为生。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后,该村利用紧邻黄水河以及抓髻山的优势,大力发展垂钓、漂游以及果园采摘等休闲项目,并与当地旅游公司合作,深入挖掘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我们初期先打造20户具备接待能力的农家乐,并与XX阁旅游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将客源送到我们这里,从而延长了外地旅客在XX的停留时间。搞旅游不耽误村民种果树,等于多了挣钱的门道。”谈及岳家圈未来的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思路清晰,信心十足。
村庄变身大景区,以前土里刨食的农民成了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这得益于XX“全域旅游”的理念。过去,XX的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沿海一线,休闲项目单一,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当地在原来北部“仙、阁、海”的基础上,在中部发展“酒、湖、马”,在南部打造“山、林、泉”,激活了之前闲置的农村自然景观、悠久的民俗文化、天然的养生环境等旅游资源,形成城乡互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XX市新成立农业合作社25家,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两亿多元。
调动农民参与 密切干群关系
XX市的干部意识到,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必须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路子,没有农民参与,政府自吹自擂肯定不行。
怎么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XX市委副书记王天立的答案是,农民考虑问题很现实,农村工作就必须务实,让农民尝到甜头,他们自然会跟进来,“不让参与都不行”。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南王街道三包家村想出了开发“开心农潮的点子——迎合城里人喜欢在网上“偷菜”的兴趣,村里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调整了200亩荒地,统一建设以农耕体验为主的休闲园,通过对外出租的形式,让城里人到乡下种菜。
三包家村党支部书记包乐银告诉记者,一期开发的200亩荒地被整理成2000块小型菜园,每块菜园每年租金800元、代管费800元,平均算下来,每亩收益可达1.6万元,效益可观。
丰厚的回报,激发了农民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包乐银介绍说,200亩荒地的翻耕整理,加上农业休闲园的配套建设,全部由本村村民完成,“多年不见的集体劳动场面,今年又回来了”。
在马家沟村,参与义务修路的村民刘延林这样理解自己的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老百姓是享受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政府帮我们村搞发展,我们当然要伸把手、出把力,不能当看客,村子搞好了,受益的是我们。”
“一个村就是一个大项目,通过对项目的规划实施,让村民看到实惠,调动他们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实现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XX市市长孙业宝说。
有了农民的参与,XX“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速。“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拉近了干群关系。对此,南王街道纪工委书记、三包家村包村干部刘敬广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开展工作,主要和村干部联系。现在,通过参与村里的发展事务,整天和群众一起干事,干群关系肯定更近了。干部进门入户容易了,也能和群众说上话了。”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XX市各包村干部共走访群众40198人次,与所包村庄举行共建活动140多场,召开座谈会335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600多个,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
“按照规划,去年的‘美丽乡村’创建开了一个好头,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基础,要把工作重点由24个示范村向更多村转移。一要尊重规律,二要有耐心,只要我们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XX的乡村面貌一定会越来越好。”市委书记张代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