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草原》一课教学。现在我就自己在聆听这堂课时的所思所感略谈一二:
王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了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一开始,王老师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在教学过程中郎老师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比如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划一划、圈一圈, 最后再想一想、说一说。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层次性。首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初到草原的不同感受,这样的问题很浅显,学生自然容易接受;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哪里表达作者想高歌?哪里又表达出作者想低吟?与方才的问题比较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读文感悟,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便是一个涵盖量很高的问题了,这是作者心境的变化过程,对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去感悟。教师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作者这一心理感受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对教材的重新梳理,教师这样设计是很有创意的。也使这节语文课很充实。
三、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四、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我们认为,王老师从本文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们一致认为王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
在本课教学中,王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做得非常巧妙、老到、不露声色。他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兴奋”起来,虚假地热烈起来,也没有借助物质诱惑;而是回归文本,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手段,通过优美的乐曲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跟老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草原独特美景之处,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慢慢兴奋起来,受到美的熏陶。在本节课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又是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所以我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是真实的,情感的体验是丰实的。
在听王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他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让我们难很忘。我们觉得,王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
【语文评课稿之草原】相关文章:
5.语文《马》评课稿
7.语文评课稿